为什么说,欧盟要求中国出口的电动车设定最低进口价格,是在保护中国车企利润? 表面上看,欧盟是在为本土车企 “打抱不平”—— 毕竟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一直飙升,直接让许多欧洲本土车企的销量 “跳水”。 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个政策堪称 “反向操作” 的典范:中国车企原本靠低价走量,现在被强制 “提价” 后,反而能堂而皇之地进入高端市场。 比如比亚迪 ATTO 3 在欧洲售价 3.8 万欧元,加税后成本飙升,但若直接定价 4.5 万欧元,利润率反而更高。 这就像欧洲人主动帮中国车企撕掉 “廉价标签”,送上 “高端入场券”。 欧盟的此政策的背后,藏着三重无奈。 第一重是技术代差的焦虑 —— 欧洲电池成本比中国高约38%,充电网络覆盖率不足中国的 1/3,大众、宝马等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集体 “卡壳”。 第二重是政治博弈的妥协,德国反对加税、法国力挺保护主义,最终只能用 “最低价格” 来平衡内部矛盾。 第三重是绿色转型的压力,欧盟 2035 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需要中国电动车的技术和产能支持,强行加税只会让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更贵的本土车型,延缓环保进程。 对中国车企来说,这简直是 “天上掉馅饼”。 原本在欧洲市场 “卷价格” 的 MG、东风等品牌,现在被迫 “卷技术”。 领克 08 EM-P 搭载 7nm 车规级芯片,以 5.3 万欧元切入欧洲市场,不仅规避了关税,还成功塑造了 “智能豪华” 形象。 比亚迪更绝,直接在匈牙利建厂,用本地化生产绕过政策限制,还能享受欧盟的绿色补贴。 欧洲的政策让中国车企,从 “价格屠夫” 摇身一变成为高端技术的象征。 最讽刺的是,欧盟的 “保护” 反而加速了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布局。 长安汽车在都灵设计中心研发的深蓝 S07,针对欧洲用户定制了 “黑森林模式”,在挪威上市首月就卖出 2000 辆。 奇瑞更是 “反向操作”,把星途星纪元平台授权给玛莎拉蒂,帮助意大利豪华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 这些案例证明,中国车企早已不是 “靠补贴生存” 的弱势群体,而是具备技术输出能力的全球玩家。 这场看似 “双输” 的博弈,最终可能演变成 “三赢” 的局面:欧盟用价格机制为本土车企争取转型时间,中国车企借政策东风完成品牌升级,全球消费者则能用上更优质的电动车。 但问题在于,这种 “保护” 能持续多久?当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投产、宁德时代德国基地满负荷运转,欧洲市场的 “价格壁垒” 终将被打破。 到那时,欧盟或许会发现,他们 “保护” 的不是本土产业,而是中国车企的利润。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欧盟要求中国出口电动车价格至少4万欧元起步,这样才同意中国电动车出口到欧盟。这看
【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