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名伪军跑到八路军司令部,从身上掏出一只棉鞋,司令员易良品看到后,脸

寻墨阁本人 2025-04-16 15:06:38

1942年,一名伪军跑到八路军司令部,从身上掏出一只棉鞋,司令员易良品看到后,脸色骤然大变:“不好了,出事了!” 1912年,刘志坚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户贫苦农家。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雇农,常年给地主耕田种地,勉强糊口度日。 刘志坚16岁那年,毅然参加了县里的农民暴动。 1930年,刘志坚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次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在红军时期,刘志坚被派到火线剧社工作。他和战友们一起创办了《火线报》,用文字和表演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 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刘志坚的右腿不幸中弹。即便如此,他仍咬牙坚持着行军,还一边忍受着疟疾的折磨。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路上,刘志坚先后参加了湘江战役、四渡赤水等重大战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锻炼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志坚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在冀南地区开展敌工政治工作。一二九师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刘志坚担任了军区政治部主任和敌工委员会书记两个重要职务。这两个职务的工作性质十分特殊,需要他深入敌后,与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 在冀南地区,刘志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处理"六离会"问题。这个会道门组织曾袭击八路军,造成24名官兵牺牲。 面对这一棘手局面,刘志坚没有选择武力对抗,而是采取了政治争取的方式。他对"六离会"的头目说:"我们八路军是抗日的,你们若赶走我们,就等于帮了日本人。" 通过耐心说服,"六离会"最终交出了大量武器,其他会道门也相继解散。 在敌工委书记的岗位上,刘志坚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情报网络。这个网络深入日伪军内部,为八路军提供重要情报,成为抗日斗争的重要力量。 1942年10月,华北战场形势紧张,日军对我敌后根据地发起了新一轮"大扫荡"。冀南军区召开反"扫荡"会议后,刘志坚带着一个骑兵班在各地传达会议精神。 10月16日晚,刘志坚一行来到枣强县大师友村借宿。第二天拂晓时分,村外的警卫战士打响了示警的枪声。 村民们闻声向西撤离,却不料全村已被日军重重包围。刘志坚在撤退时腿部中弹,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生死攸关之际,刘志坚立刻将身上的机密文件销毁。他将所有能证明身份的物品,包括妻子的照片和怀表都埋在了地下。 日军抓获刘志坚后,把他押送到了大营据点。负责看管他的是一名叫赵鼎新的伪军,此人曾在济南军区文化救国会任职。 赵鼎新表面上是被抓当了伪军,实际上已经和八路军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组织上认为他留在伪军中更有价值,便安排他继续潜伏。 日军中队长野村长治亲自审讯刘志坚。刘志坚机智地对答,声称自己是一个副团长。 日军开始对刘志坚"优待"起来,不仅停止了刑讯,还派医生为他治疗腿伤。由于刘志坚伤势较重,无法独自行动,日军对他的看管也逐渐松懈。 这时,赵鼎新抓住机会,趁人不备带着刘志坚的一只黑棉鞋,火速赶到了八路军六分区司令部。当他将这只棉鞋交给司令员易良品时,整个司令部都震动了。 易良品认出这是刘志坚的鞋子,立即向上级报告。129师师长刘伯承得知后,立即下达命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刘志坚。 同时,赵鼎新传来消息,日军准备在第二天将刘志坚押送到枣强县城,预计押送兵力约70人。 六分区立即调来了20团的两个连队,这支部队原本是去后方领取棉衣的,现在临时改变任务参与营救行动。易良品亲自指挥这场营救战斗。 在大营据点内,日军中队长野村长治为了独占功劳,并未通知枣强县城的日军准备接应。这个疏忽为八路军的营救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营救行动中,八路军战士利用当地老百姓挑柴的掩护,成功阻截了押运队伍。尖刀班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解决了日军押运人员。 当时的伪军部队中,有不少是被迫当了伪军的中国人。八路军早就和他们达成默契:只要不开枪射击八路军,八路军就不伤害他们。 这场营救战斗取得了巨大成功,共消灭日军30多人,其余日军被打散退入山沟。更重要的是,刘志坚被成功救出,这让日军的计划彻底落空。 虽然获救,但刘志坚的右腿伤势严重,组织上将他送到后方医治。即便腿脚不便,他仍坚持继续为革命事业工作。 1955年,刘志坚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革命贡献的肯定。毛主席在授衔仪式上还特意询问他被营救的经历。 然而在政治动荡期间,刘志坚被人诬陷为"叛徒",理由是"被敌人抓走又活着回来"。许世友将军曾为他向毛主席申诉。 直到197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刘志坚终于得以平反。他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为国家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1979年,已经67岁的刘志坚被派往昆明军区工作,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指挥工作。 1983年,刘志坚又被任命为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 2006年3月,94岁的刘志坚在北京逝世。

0 阅读:80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