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上海一家老字号餐馆里,才女苏雪林满怀憧憬地走向偶像鲁迅,却只换来他冷淡的一瞥。那一刻,她的心从崇拜跌入冰窟,人生轨迹也悄然转向。谁能想到,这一瞬的尴尬,竟让她此后40多年对鲁迅耿耿于怀,甚至连婚姻都变得冷若冰霜,连一碗热汤都没给丈夫煮过? 苏雪林,原名苏梅,1897年出生在安徽太平一个书香门第。家里有钱有文化,她从小就聪明伶俐,十来岁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旧体诗,家里人都夸她有才。1913年,她考进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课余时间爱捧着《红楼梦》读得入迷。后来,她又跑到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深造,开始接触新文化运动的那些新鲜玩意儿。1919年,她试着用白话文写散文,还在学校里念给大家听,同学们都觉得她嗓音清亮,文章也有味儿。 1921年,苏雪林坐船去了法国,进了里昂中法学院,后来又转到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她在那儿学法语、画画,还弹钢琴,日子过得挺文艺。1925年,因为妈妈病重,她赶回国,之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和上海沪江大学教书,讲课认真,学生挺喜欢她。1927年,她跟工程师张宝龄结了婚,生活看着挺平稳。 1928年,苏雪林出了一本散文集叫《绿天》,用笔名“绿漪”。她特别崇拜鲁迅,觉得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手,就把书寄给他,还在扉页上写了赠言。那年秋天,上海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请文人吃饭,苏雪林早早去了,带上《绿天》,想跟鲁迅好好聊聊。她见到鲁迅时,激动得不行,主动伸手打招呼,可鲁迅只是淡淡点头,连手都没伸,直接走过去了。 这场饭局上,鲁迅还说了些评论别人的话,比如嫌孙福熙的文章浮夸。苏雪林听着,心里不是滋味,想插话却没机会。饭吃完,鲁迅就走了,连招呼都没打。苏雪林觉得自己被晾在那儿,面子挂不住,心里那股崇拜也开始变味儿。她后来回忆,说鲁迅那天的态度让她觉得自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迷妹”,这事儿在她心里埋下了根刺。 这次冷遇后,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彻底变了。她开始觉得鲁迅高高在上,冷漠得让人寒心。她后来搬到武汉大学教书,1936年给胡适写信时,已经开始公开吐槽鲁迅,觉得他文章尖酸刻薄,瞧不起人。同年鲁迅去世,她写了篇长文批判他,语气特别冲,说他“虚伪”“冷酷”。这篇文章登报后,骂她的人不少,可她一点不退缩,还把那些批评剪下来收着,像是在跟谁较劲。 苏雪林跟丈夫张宝龄的婚姻,本来就不算特别甜蜜。她是文艺女青年,张宝龄是工程师,两人兴趣差得远。新婚时,她还试着看看丈夫的工程书,可后来连这点努力都没了。1928年那件事后,她的心思全扑在文学和对鲁迅的怨念上,家里的事儿越来越不管。 她跟张宝龄后来分居了,厨房的锅碗都落了灰。她自己说过,从没给丈夫煮过一碗热汤。这话听着夸张,但也透出她对婚姻的冷淡。有学者猜,这不光是对丈夫,可能也是她对男性、对权威的一种态度。那次跟鲁迅的冷遇,像是点燃了她心里的叛逆,从此谁也别想让她服软。 1940年代末,苏雪林去了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教书。她埋头写书,《屈赋新探》是她晚年的心血,研究屈原研究得挺深。她1999年在台南去世,桌上还放着《绿天》,墓碑上刻着“棘心不死,绿天永存”。 苏雪林的文学成就没法否认。《绿天》写得细腻,感情真挚,后来研究古典文学的书也很有分量。她虽然对鲁迅念念不忘,但没让这股怨气毁了才华。反过来,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可能还推着她写出了不少好东西。 苏雪林那会儿,女性知识分子不多,能出头的更少。她赶上新文化运动,留过洋,见识广,可也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夹缝。鲁迅冷她那一下,可能不光是个人恩怨,还让她觉得自己的努力没被认可。她后来的反应,多少带着那个时代女性的倔强和不甘。 参考资料 “百年人瑞”苏雪林在瑞安.瑞安网
1928年,上海一家老字号餐馆里,才女苏雪林满怀憧憬地走向偶像鲁迅,却只换来他冷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16 21:57:29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