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元帅辞世,毛泽东亲自前来悼念。结束悼念后,毛主席巡视灵堂,忽然注

史说畅谈呀 2025-04-17 09:49:47

1972年,陈毅元帅辞世,毛泽东亲自前来悼念。结束悼念后,毛主席巡视灵堂,忽然注意到角落中一副挽联,情不自禁驻足品味 抗战时期,陈毅以其卓越的战绩为中国的革命与国家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陈毅的政治生涯备受瞩目,他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通过政策和个人影响力,促进了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的复苏与发展。 1949年5月27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上海被完全解放,此后不久,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被委任为首任市长。在这一职位上,他不仅关注政治和经济重建,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的复兴。 任职市长期间,陈毅兼任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的职务,强调文学与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核心地位。他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了文教领域的快速发展。陈毅深知文化的力量,因此在他的推动下,1948年8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随后在1952年,上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相继成立。 上海博物馆自成立之初便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大多是在陈毅号召下,由市民自愿捐赠。捐赠的文物数量高达10万多件,其中不乏高价值的书画作品。陈毅对捐赠者表示极大的尊重和奖励,以此鼓励更多的文物被保护和公众共享。 与此同时,陈毅与中国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张伯驹的交往也颇为密切。张伯驹是一位知名的文物保护者,他的生活充满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张伯驹自幼受家族影响,酷爱收藏书画和其他艺术品。张伯驹通过继承和自己的努力,聚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许多名家的字画。 值得一提的是,张伯驹在1956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众多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这些文物中包括了许多极为珍贵的书画,如唐朝杜牧、宋代范仲淹的作品,以及黄庭坚与赵孟頫的真迹。这种无私的捐赠行为,不仅保护了这些国宝不流失海外,还为公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养分。 张伯驹的捐赠行为得到了陈毅的高度赞扬。两人的友谊也因此而更加深厚。陈毅对张伯驹的尊重和支持,是他对文化人才的重视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1972年1月10日,一个令人意外的情景出现在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此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虽然已年近八旬,却穿着简单的睡衣,出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礼堂中。 在礼堂的一角,一副用鸟羽体书写的挽联吸引了毛泽东的注意。他缓缓走近,站在挽联前沉默良久。挽联的内容不仅富有诗意,还隐含深刻的政治与文化涵义,书写了故人陈毅的一生功绩与忠诚。毛泽东低声吟诵着挽联,显示了他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尊敬。 挽联的作者是出生于河南项城的官宦子弟张伯驹。张伯驹的生平同样精彩纷呈,他自幼才华横溢,年仅六岁便被伯父收养,后来在天津接受教育,并未直接涉足政治,而是有了自己的文化追求和政治见解。张伯驹虽然年轻时错过了与袁世凯直接交往的机会,但他却在吴佩孚和张作霖的麾下留下了一段色彩斑斓的历史。 1957年,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的明清书画展览中,张伯驹以其博学和对艺术的热情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其中包括陈毅。展览中,张伯驹捐出的数不清的珍贵书画让陈毅对这位风度翩翩的艺术家产生了深厚的敬意。这次会面,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张伯驹晚年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和妻子一度被打为“现行反革命”,遭受了极大的苦难。一度被发配到吉林的农村,他们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张伯驹求助于病重中的陈毅时,陈毅不顾自身疾病,向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反映了他的困境。 周恩来的回应虽然给予了希望,但实际上张伯驹夫妇的处境并未立即得到改善。直到毛泽东在陈毅追悼会上读到张伯驹的挽联,这才触动了毛泽东。毛泽东对张伯驹的才华和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深表赞赏,并亲自过问此事,终于确保了张伯驹夫妇在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安置。

0 阅读:75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