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23岁的曾巩第3次科举。中榜前,经贵人牵线,晁家便将最小的女儿许给曾巩为妻,不料他却落榜。晁宗恪一听到消息,就要悔婚,可他女儿却坚决要嫁给这个未曾见过一面的男人…… 曾巩,1019年出生在江西南丰,家里算得上书香门第。爷爷曾致尧当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是太常博士,家里书多得能堆满屋子。从小,曾巩就聪明得让人咋舌,12岁写出《六论》,文笔好得乡里人都说他是个小天才。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父亲因得罪权贵丢了官,家境一落千丈。曾巩作为长子,早早就得扛起责任,一边读书一边照顾一家老小,日子过得紧巴巴。 年轻时,他跟着父亲搬到玉山县,路上写了篇《游信州玉山小岩记》,文风清新,透着股少年锐气。20岁那年,他把自己的《时务策》送给大文豪欧阳修看。欧阳修读完拍案叫绝,直接收他做学生,还送了句“励其志、坚其守、广其学”给他当座右铭。这给了曾巩莫大的信心,也让他更坚定了走科举这条路。 到了1042年,曾巩23岁,这是他第三次考科举。前两次落榜的阴影还在,但他咬牙坚持,每天挑灯夜读,想着这次总该有个好结果。就在这节骨眼上,欧阳修给他牵了条线,朝廷大员晁宗恪看中了他的才华,打算把小女儿晁文柔嫁给他。晁宗恪是管皇帝伙食的光禄少卿,家世显赫,这门亲事对曾巩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可结果出来,他又没考上。消息传到晁宗恪耳朵里,这位大官气得不轻,觉得曾巩三次都考不上,根本配不上自家女儿,立马要退婚。谁也没想到,晁文柔却站出来反对。她没见过曾巩,却认定这个男人有前途,觉得落榜不过是运气不好,不能说明全部。她的固执让晁宗恪没辙,婚事最后还是定了下来。不过,外人议论纷纷,都觉得晁家小姐嫁个落榜穷书生,太不值当。 婚事定了,曾巩却没松口气。为了养家,他跑去东南沿海做生意。白天走街串巷卖货,晚上回家接着读书,日子过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晁文柔嫁过来后,也没端着小姐架子,帮着干活、抄书,和曾巩一起撑起这个家。她虽是官宦出身,却没半点娇气,夫妻俩在苦日子里互相扶持。 可惜好景不长,婚后第五年,晁文柔病逝了,年仅26岁。她的离开让曾巩伤心欲绝,他写下《秋夜》悼念,字里行间满是遗憾和思念。没了晁文柔,他一个人咬牙撑了三年,后来续娶了李氏,继续一边经商一边备考。1057年,38岁的他带着弟弟、堂弟和两个妹夫再战科举,这次终于考中,家里六人全上榜,成了街坊邻里津津乐道的事。 中了进士,曾巩的日子才算有了盼头。他先是当了太常博士,后来升到中书舍人,干活特别卖力。1080年,他接手编《五朝国史》,八个月就写完十二万字,记下二百九十多号人物的事迹,条理清楚,文笔也好。做中书舍人时,他仨月写了二百三十六篇制诏,每篇都写得滴水不漏,效率高得吓人。 曾巩的文章有个特点,结构紧凑,语言干净,读起来一点不费劲。他写的东西既有对现实的思考,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后来被归进“唐宋八大家”,地位一点不比欧阳修低。他的高产和才华,让他成了北宋文坛的中流砥柱。
最不该亡的朝代是哪个?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