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战士张文荣不幸落入美军手中沦为战俘。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他假意屈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21 01:00:20

1952年,志愿军战士张文荣不幸落入美军手中沦为战俘。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他假意屈从,被派遣潜入志愿军充当间谍。然而就在跳伞前夕,他猛然将一颗手雷掷向机舱,嘴角扬起快意的笑容:"Good Bye!" 【消息源自:王树恩,《志愿军战俘英雄——张文荣》,《铁军》杂志,2013年第10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档案,180师作战记录(1951-1953);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朝鲜战争战俘管理文件(1952年部分);张文荣晚年访谈录(收录于《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2005年出版)】 1951年5月,朝鲜半岛的春天来得特别晚。志愿军180师的报务员张文荣蹲在战壕里摆弄电台,耳机里电流声滋滋作响,突然传来连长嘶哑的喊声:"全师转移!美军坦克从侧翼包抄过来了!"他刚摘下耳机,就听见远处传来履带碾过冻土的闷响——那是M26"潘兴"重型坦克,180师被包了饺子。 巨济岛战俘营的铁丝网上挂着冰碴。张文荣和三百多名战友被押进来时,美国大兵正用枪托挨个砸他们的膝盖。"蹲下!你们这些共产主义蟑螂!"一个满脸雀斑的美军中尉踹翻了瘸腿的战俘。夜里,张文荣听见隔壁帐篷传来惨叫,第二天听说有个排长被活活电死了——美军在测试新到的审讯设备。 "张,你不一样。"三个月后,情报官汤姆森少校递来骆驼牌香烟,他中文说得像含了块热豆腐,"黄埔军校高材生,原国军上尉,何必给共产党卖命?"帐篷里的电暖器烤得人发晕,桌上摆着台湾出版的《中央日报》,头版是蒋介石视察金门的照片。张文荣盯着自己开裂的指甲:"少校先生,现在几点了?我想去趟厕所。" 1952年元旦那天,战俘营发了霉变的玉米饼。张文荣在茅厕隔板下摸到半截铅笔,从此开始用烟盒纸记录美军巡逻时间。二月某个寒夜,汤姆森把他叫进帐篷,桌上摊着张航拍地图:"下周三你坐飞机回北边,找到志愿军军需仓库就发这个密码。"他推过来本《圣经》,书页间夹着微型发报机。张文荣摸着烫金的十字架笑了:"上帝保佑美国?" 2月18日凌晨,汉江口的雾气像掺了牛奶。张文荣穿着志愿军棉袄登上C-46运输机,袖子里藏着颗美制MK2手雷——这是上周实弹训练时,他假装失手滚进灌木丛顺来的。机舱里八个美国兵正在打扑克,有个红脖子大兵冲他咧嘴:"嘿中国佬,跳伞时记得拉这个环!"说着把降落伞挂钩拍得啪啪响。 飞机爬升到三千米时,张文荣突然用英语大喊:"先生们,看看这个!"他扯开棉袄露出手雷,保险销早被牙咬掉了。汤姆森刚摸出手枪,就听见那句带着东北腔的"Good Bye!",然后是能把人耳膜震裂的巨响。后来解密的美军报告显示:运输机残骸散落在北纬38度线以南5公里处,发动机零件插进了松树干里。 张文荣是拽着燃烧的降落伞飘进玉米地的。当地朝鲜老乡抄着锄头围上来时,他赶紧用俄语喊"同志"——这是战俘营里跟苏联战俘学的暗号。半个月后,志愿军政治部的干事对着他记录的37页材料直咂嘴:"好家伙,巨济岛上有细菌实验室?这得马上汇报彭老总!"1953年板门店谈判时,中方代表突然甩出份战俘口供,气得美军代表把咖啡泼在了协议草案上。 2003年冬天,沈阳军区干休所的老干部活动室里,76岁的张文荣盯着电视里的伊拉克战争新闻出神。隔壁退休政委老李凑过来:"老张,听说你要补发抗美援朝纪念章了?"老人把助听器音量调大,窗外的雪下得正紧,就像半个世纪前那个汉江口的清晨。电视机里,CNN正在报道巴格达的爆炸声。

0 阅读:62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