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深秋的北京东单菜市场,一位身着补丁旗袍的妇人,正在寒风中用冻裂的手卷烟丝。当章士钊发现她竟能用左手写出遒劲的柳体楷书时,这位曾任北大教授的民国元老浑身剧震——这个在烟摊前躬身的女子,竟是二十年前名震金陵的才女! 章士钊的拐杖重重杵在青石板上,惊得妇人抬起头来。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的纹路,可那双眼睛,依然像二十年前在秦淮河畔吟诗作画时那般清亮。妇人望着眼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不自觉地往袖口里缩了缩,沾着烟丝的指尖微微发抖:“章先生,别来无恙。” “静姝,真的是你......”章士钊声音发颤,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二十年前,南京夫子庙的曲水流觞会上,眼前这个叫苏静姝的女子,以一首即兴诗作技惊四座,连柳亚子都赞她“巾帼不让须眉”。 那时的她,身着锦绣旗袍,腕间的玉镯随着挥毫的动作叮当作响,笔下的柳体楷书刚劲中透着柔美,不知迷倒了多少才子。 “您认错人了。”妇人低头继续卷烟,却被章士钊一把抓住手腕。她左手虎口处厚厚的茧子,分明是常年握笔留下的痕迹。“当年你为了救地下党丈夫,得罪了权贵,后来......”章士钊的话没说完,妇人已红了眼眶。寒风卷起她鬓角的白发,旗袍上的补丁在风中轻轻晃动,恍若她这些年颠沛流离的岁月。 原来,自丈夫牺牲后,苏静姝便遭到特务的追杀。为了活下去,她隐姓埋名,从南京逃到北京,靠着卖烟卷勉强糊口。白天在菜市场摆摊,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练字——这是她在苦难中唯一的慰藉。“练字的时候,就觉得他还在身边。”她摩挲着烟摊旁的小木板,上面用左手写着“香烟两分钱一支”,每个字都力透木板。 章士钊当场脱下大衣披在她身上,执意要带她离开。可苏静姝却摇摇头:“我在这儿挺好,至少不用躲躲藏藏。”第二天,章士钊带着笔墨纸砚来到菜市场,看着妇人用左手写下“宁静致远”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的笔法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消息很快传开,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而来,有人愿出高价买她的字,都被她婉言谢绝:“写字只为心安。” 日子依旧清贫,可苏静姝的烟摊前却多了几分书香气。偶尔有孩童凑过来,她便用树枝在地上教他们写字。夕阳西下时,她收拾好摊位,踩着满地金黄的落叶回家,背影单薄却挺直。 那个曾经名震金陵的才女,在命运的重击下,依然守住了心中的一方天地。而这段菜市场里的偶遇,不仅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更让人们看到,真正的才情与风骨,不会被岁月的风霜轻易磨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5年深秋的北京东单菜市场,一位身着补丁旗袍的妇人,正在寒风中用冻裂的手卷烟
琴音入梦来
2025-04-21 01:27: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