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年间,刑部尚书钱唐,扶棺进殿,指着朱元璋破口大骂:“忘祖之辈,国何以立!”朱元璋火冒三丈,当即命人拉弓,射箭,直穿钱唐。谁知,钱唐连中三箭,挣扎着向朱元璋爬去。
为什么钱唐这位老臣宁愿死,也要上疏朱元璋呢?
事情还要从洪武三年(1370年)说起,这年朱元璋在读《孟子》时,读到几句孟子诸如“民贵君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类的话时,龙颜大怒。
毕竟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咱们都知道,太祖朱元璋夺得天下后,直接放长线钓大鱼,一举废除丞相这一职位,就为了能够直接掌权(此时丞相还在洪武十三年)。
如今看到孟子这么说,那肯定会生气,毕竟这是教子民敢于触怒龙颜的怂恿的话。
之后朱元璋就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行为:删除《孟子》中的大段他认为不合适的话。
然后还进一步要求剥夺孟子的亚圣地位,要把他赶出孔庙。
这消息一出,全天下的儒生都慌了。不是这洪武皇帝刚立国啊,怎么就把咱们的祖宗孟子给删了,这几个意思啊?
钱唐这位老臣自然也不会任由这个新皇帝胡来,但从洪武元年就开始跟随朱元璋的他明白,劝谏皇帝这事儿,得细细思量,不然朱元璋不会听的。
无他,这可是洪武大帝朱元璋,怎么会听你的改变自己一意孤行的想法呢?
于是他在细心谋划后决定:抬着棺材去进谏。
大不了就是一死嘛!钱唐觉得,为了自己的信仰,这波值得做!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很是愤怒,他不懂这些书生为啥那么固执,连中三箭都还带着血朝咱的龙袍爬,就是不放弃。
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凝固,众大臣皆惊恐万分,噤若寒蝉。
“钱唐,你这是要造反不成!”朱元璋怒不可遏,声音响彻大殿。
钱唐面色苍白,却目光坚定,大声回道:“陛下,臣非造反,实乃为大明之根本,为天下之正道!陛下删《孟子》之举,实乃大错!孟子之学,乃儒家经典,传承千年,岂能轻易摒弃?”
朱元璋冷哼一声:“孟子所言,多有忤逆之处,朕为天下之主,岂能容此等言论!”
钱唐强忍着身上的剧痛,喘着粗气说:“陛下,孟子所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乃是劝诫君王重视百姓,以民为本。若陛下删之,岂不是忘了立国之根本?”
此时,一旁的大臣们有的低头不语,有的面露忧色,却无人敢出声。
钱唐继续说道:“陛下,古之圣王,皆以仁政得天下,以民心固江山。若失了民心,这大明江山又能如何长治久安?”
朱元璋怒喝道:“住口!你竟敢如此指责朕!”
钱唐毫不退缩:“陛下,臣今日抬棺进谏,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陛下能收回成命,恢复孟子之学,以正视听,以安天下民心!”
鲜血不断从钱唐的伤口涌出,但他依旧奋力向前爬着:“陛下,臣一片忠心,苍天可鉴!”
朱元璋看着钱唐那坚决的模样,心中不禁有些动摇。
一位老臣终于鼓起勇气,跪地求情:“陛下,钱大人忠心耿耿,一心为了大明江山,还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陛下,请息怒。”
钱唐爬到朱元璋脚下,紧紧抓住龙袍一角:“陛下,若您执意如此,大明危矣!”
朱元璋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口气:“罢了,罢了,将钱唐抬下去医治。”
此时的朱元璋还不知晓人民的力量,他只是觉得,咱让大家吃饱饭了,那咱就有了天下,咱就是正统的皇帝。
但是面对钱唐如此的力谏,他恍惚了,他似乎看到了那个曾经在庙里乞讨的小和尚。
之后朱元璋思虑良久,决定还是不和孟子这位儒家的亚圣斗了,便让人恢复了孟子的配享。
这件事就这样顺利结束,钱唐事后则得到了医治,他一直活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才去世。
阿慢
文官指责历史上对百姓最好的皇帝不得民心?呸
用户11xxx99 回复 04-21 17:07
对百姓最好的皇帝,哪怕就只读九年义务教育历史书,也得不出这个结论啊。
奋斗不息的岁月 回复 04-21 16:50
朱元璋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孙能享福!对百姓好?你想多了,只不过怕百姓造反而已!顺便借百姓之言压制百官!明朝是历代对官员最差的一朝,百官多为自保而报团,就是你口中的所谓文官集团!
用户99xxx11
前人如何能悖逆后人?
用户10xxx78
钱塘比明末年钱谦益强多了,一个忠心耿耿,钱谦益投靠清朝,没有读书人的骨气,就是清庭的条狗
cz
孔孟是古代读书人心中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