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还连累15000余人。行刑前,蓝玉指责朱元璋:“跟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3-31 16:32:00

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还连累15000余人。行刑前,蓝玉指责朱元璋:“跟我亲近的人你都全杀了,为什么唯独放过他?”朱元璋不屑地笑着说:“你怎么能与他相比。”   这个人就是俞通渊,但他能从朱元璋手里活下去,可以说是躺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哥哥俞通海。   当初俞通海在平江的一次战役中被箭刺中,伤势严重,只得回家休养。   朱元璋去府邸看望他,但俞通海已经发不出声音了,他全身软在床上,虚弱至极,两眼无神,嘴微张,想要对朱元璋说什么,却只是上下合了两下。   朱元璋大概明白了他未曾说出口的话,无非是想求自己好好对待俞家人,这个请求朱元璋暗暗记在了心中。   朱元璋心如刀割,他拍了拍俞通海的手,转身大步走出去。   俞通海曾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如果没有俞通海,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   俞通海曾为朱元璋失去了一只眼睛,那是在朱元璋和张士诚的一次对战中。   当时敌众我寡,朱元璋很不占优势。张士诚来势凶猛,大家建议撤退为妙,但是俞通海却坚持迎难而上。   于是,俞通海亲自带一队人冲向张士诚,他站在船中央,大有一种谁敢来就送他见阎王的气势。   张士诚看到心里也打起了鼓,下令放箭,结果有一箭射中俞通海的右眼。   俞通海并没有放弃,蹲下处理伤口,随后让旁边士兵代替他继续呐喊,最终把张士诚逼退。   后来,在与陈友谅的龙湾之战中,俞通海冒死带七艘船前去火攻,朱元璋最终胜利。   在鄱阳湖之战里,俞通海带士兵用头顶船舰,让朱元璋率先逃脱,几乎次次都冒生命危险。   所以,这样英勇又忠心的一个人,怎么能不让朱元璋感动呢?而俞通海也成为了朱元璋心中最忠心的大将。   其实俞通渊本人也不是一点都没有作为的,他早年期间跟随父亲,带水军投靠了朱元璋,曾帮助朱元璋攻下了太平等地方。虽然算不上多出色,但也是普通战士的水平。   俞通渊还有个二哥俞通源,也在一次战斗中,与父亲俞廷玉一起献出了性命。因此,俞家父子四人,就只剩下了俞通渊。   曾经父子四人一同为朱元璋竭尽全力,后来三人又接连献出生命,这些都让朱元璋深深记在心里,所以对待非同一般。   明朝建立后,俞氏自然也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嘉奖,俞通渊也从此享尽荣华富贵。   在后来的“蓝玉案”中,俞通渊是蓝玉的亲信,而且俞家与蓝家还是世交。   当时在朱元璋所开列的那份《逆臣录》中,共有十六名开国功臣被录入其中。   而活跃于大明政坛的那些勋贵家族,也已经屈指可数。只剩下徐达、李文忠、沐英、俞通渊等等。   俞通渊看着朱元璋大片清扫相关之人,甚至一些肱骨大臣也幸免于难。他心想,朱元璋迟早要杀到他这里的,怎么躲也躲不过去了。   想到父亲、哥哥们一个个为朱元璋拼命,早早归去,俞通渊觉得,如今的荣华不过是替他们享了福罢了。   正当俞通渊想要自尽的时候,却收到了朱元璋的口谕,他念及俞氏一族征战劳苦,拼命护主,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赐俞通渊早日回乡养老。俞通渊听后感动涕零,当即趴在地上迟迟不愿起来。   后来他本可以一直安逸到老死,可惜的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俞通渊又被召了回去,在白沟河之战中殒命。   原本朱元璋留下俞通渊,是念在留下俞氏的血脉,结果俞通渊还是把命交给了战场,俞氏一族也就此走向末路。   再说回蓝玉,本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也是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但人品是真的不敢恭维。   根据记载,蓝玉行为不检,目无法纪,还有谋反。但这谋反是朱元璋的亲信告发的,史上也没有记录。   为什么放过俞通渊,有人说朱元璋重情义,有人说俞通渊掀不起什么大浪,还有人说日后朱允炆如果启用他,俞通渊或许会誓死回报。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在战乱年代,很多人总是难逃战死沙场的宿命。而在皇权的斗争中,留给后人更多的是残忍和血腥。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