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中国害的!”“基建狂魔”是我国的一张新名片,因为一个善意之举,却遭到了日本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1 23:19:48

“都是中国害的!”“基建狂魔”是我国的一张新名片,因为一个善意之举,却遭到了日本和越南的抹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多年以后,当人们谈起中国高铁网时,很少有人记得这一切始于一场暴风雪。 2008年初,南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雪,让广州火车站变成了40万人的"孤岛"。寒风刺骨,积雪连天,铁路运输陷入瘫痪,无数期盼与家人团聚的打工者被困在异乡的站台上。 在广州站,有位湖南的小姑娘,她那时已经被困了好几天。和其他人一样,她只想回家过年。出发前,弟弟特意打电话叮嘱她多带些零食回来。这个简单的请求,在平常不过,但在那个雪灾肆虐的冬天,却显得如此奢侈。 "当时40万人滞留在广州车站整整11天。"一位亲历者回忆道,"但奇迹的是,没有发生一起踩踏事件。" 在那11天里,4万名民警冒着严寒坚守岗位,组织疏散,维持秩序。即使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救援人员仍坚持让老人、孩子和母亲优先撤离。无数工人日夜奋战在抢修一线,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这位湖南姑娘终于踏上归途,她的行李箱里装满了给弟弟带的零食,只留了两件单衣给自己。当她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一次次摔倒后,终于到家了。她打开行李箱,倒出满满一柜子的零食。父母看到后,却拿起扫帚把弟弟揍了一顿。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故事,却是那场牵动亿万人心的雪灾的缩影。那一年,回家过年这个中国人的"执念",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如此艰难又如此坚定。 正是从那次雪灾开始,中国下定决心彻底改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十年时间,中国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最长、最密的高铁网络和铁路网。那句常见于新闻和文件中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非简单的官方表述,而是"想让每一个中国人在春节都能回家"的庄严承诺。 2010年,当麦洛维大坝在尼罗河上巍然矗立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座长达9285米的工程背后,曾有一场中国与美日的无声较量。 故事要从苏丹面临的困境说起。作为世界最长河流,尼罗河贯穿苏丹近三分之一的国土,既是生命之源,也常带来灾难。每年夏季,南部暴雨导致河水泛滥,而旱季时水量又锐减,农田干涸。苏丹曾遭遇一次特大洪水,近半国土被淹,超过60万人被迫离家,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国仅约40%的人口能够稳定用电,其余地区常年停电或无电可用。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工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一座能控制洪水、提供灌溉并解决电力短缺的大坝,成为苏丹的迫切需求。 为此,苏丹政府向全球发出了"英雄帖",6.5亿美元的合同吸引了美国和日本的兴趣。然而,当他们的工程师实地考察后,却纷纷打了退堂鼓。 原因很现实:苏丹极端的自然条件几乎让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北部温度常年超过40摄氏度,南部雨季暴雨频发;尼罗河河床土质松软,岩石破碎;普通建筑材料在高温和沙尘暴环境下极易老化开裂。这些技术难题,加上潜在的经济风险,让美日专家断言这个项目"绝对不可能完成"。 就在各方犹豫不决时,中国接下了挑战。2003年,中国水利水电对外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正式签约,开始了这项被美日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中国工程队借鉴三峡大坝的经验,采用逐层浇筑、分段施工的方式,提高了坝体强度。针对工地高温,他们设置了简易冷却站,为工人提供降温设备。七年艰苦奋战后,这座大坝终于落成。 工程的成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苏丹新增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125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有效缓解了旱涝交替;125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占全国用电需求的40%,不仅解决了国内电力短缺,还能向邻国出口电力。

0 阅读:0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