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名妓女恳求37岁的张伯驹:“带我离开吧!我还是清白的!”张伯驹当即

鉴史忆往呀 2025-04-22 11:56:33

1935年,一名妓女恳求37岁的张伯驹:“带我离开吧!我还是清白的!”张伯驹当即递给老鸨一沓钱,没想到老鸨却冷笑着说:“想带她走?不可能!”   张伯驹是个书香门第出身的公子哥,最大的嗜好就是收藏古董字画,可这个癖好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他们眼里,张伯驹不务正业,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但潘素却不这么认为,在听完张伯驹的故事后,她反而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一个愿意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男人,该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又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两颗孤独的心灵,在那一刻产生了共鸣,他们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无所不谈,潘素才发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竟然真的有一个人,可以如此深刻地理解自己。   可是他们的爱情之路却布满荆棘,因为潘素还有一个势力强大的追求者,那就是臧卓,此人官居高位,权势滔天,早就对潘素垂涎三尺,若是得不到,他宁可毁了潘素。   果不其然,臧卓很快就察觉了两人的恋情,他勃然大怒,不仅命令天香阁将潘素软禁起来,还扬言要杀了张伯驹,张伯驹虽然家境优渥,但毕竟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臧卓抗衡。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集结好友,大家合计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计策,说来也巧,潘素的生辰恰逢上元佳节,届时天香阁里灯火通明,歌舞升平,而潘素身为头牌,理应在府中设宴招待宾客,张伯驹便假扮成了一个富商,带着伙伴们混进了宴会。   酒过三巡,拂袖起舞,就在众人的目光都被潘素的舞姿所吸引之时,张伯驹趁乱带着心上人逃出了天香阁,此时此刻,任凭臧卓再怎么大发雷霆,也为时已晚了。   从上海到杭州,再到苏州,躲避追捕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他们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他们仍然很知足,因为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彼此拥有。   直到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依然会情不自禁地紧紧相拥,他们常常感慨,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遇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人是多么不易,而能与这个人携手相伴一生,更是上天的恩赐。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才让他们有勇气去抗争命运,去追寻心中的梦想,也正是这份爱,支撑着他们度过了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   在婚后的日子里,张伯驹依然我行我素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经常为了收购一件稀世珍宝而不惜倾家荡产,每当他手头拮据的时候,潘素总会毫无怨言地变卖首饰,有时甚至要典当自己的嫁妆,来支持丈夫的梦想。   而张伯驹也在潘素的身上,找到了久违的知音,他知道妻子的才华不该被埋没,便千方百计为她寻来名师,只为助她在绘画上更进一层,渐渐地,潘素的画作开始享誉海内外,甚至被选作国礼赠送外宾。   有一次,张伯驹外出寻访古董时,竟被一伙歹徒绑架,为了救回爱人,潘素四处筹款,却始终无法凑齐那一大笔赎金,歹徒们甚至扬言,若是不能如数奉上,就要取了这位收藏家的性命。   绝望之际,潘素才明白,那些绑匪觊觎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张伯驹新近收购的一幅名作《平复帖》,这可是晋代大书法家陆机的真迹,价值连城,若是落入他们手中,岂不是国宝流失?     思及至此,潘素咬紧了牙关,她宁可变卖所有家产,也不愿出卖这幅国之瑰宝,而张伯驹得知真相后,亦表示宁死不屈,夫妻二人,在家国大义面前,竟展现出如此惊人的勇气。   最终,在亲友的帮助下,他们还是筹到了赎金,只是那一番折腾,却让张伯驹身心俱疲,在那之后,他便渐渐淡出了收藏界,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这番义举,感动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大家开始团结起来,共同守护那些古代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   抗战爆发后,张伯驹、潘素夫妇更是不遗余力地投身到了保护国宝的行列中来,他们斥巨资搜购流散在民间的古籍字画,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南下,一路风霜雨雪,却无怨无悔,那一幕幕,都镌刻在他们的记忆里,成为岁月的永恒。   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二人又将多年心血凝结而成的珍品悉数捐献,那些散落各地的珍宝,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抗美援朝时期,年过半百的潘素更是变卖画作,捐助前线将士,在她眼里,再昂贵的字画,也抵不过保家卫国的至高理想。   直到暮年,他们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虽然居室陈设平平无奇,但那一张张或端庄或潇洒的笔迹,却将苍白的墙壁点缀得熠熠生辉,这不单单是艺术的结晶,更凝结了他们整个人生的心血。

0 阅读:143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