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琼瑶的祖父陈墨西因没有收入,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给湖南省委书记黄克

趣叭叭 2025-04-22 14:03:23

1952年,琼瑶的祖父陈墨西因没有收入,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给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写信求助,说自己已经饿了两三天,能否借些钱买口饭吃。   1952年的春节,寒风凛冽,大地萧索,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的案头,摆着一封泛黄的书信,这封信来自他的老同学、老朋友陈墨西,细细读来,字里行间,满是生活困顿的叹息,更有对昔日革命情谊的缅怀。   黄克诚和陈墨西,原本同根同源,两人都是湖南衡阳人,虽说陈墨西年长黄克诚33岁,但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血气方刚的青年,都选择投身革命,彼时,陈墨西已是国民党元老,叱诧政坛,而年轻的黄克诚,正是怀揣理想,刚刚起步。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讲武堂开办讲习班,陈墨西和黄克诚虽为师生,却情同手足,课堂内,陈墨西侃侃而谈,讲述革命道理;课堂外,黄克诚则向他介绍马列主义,探讨革命实践,就这样,一位是春风化雨,一位是青出于蓝,政见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希望能够救国救民。   少年意气的陈墨西,曾以一腔热血,投身辛亥革命,南京两江师范的求学时代,他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毅然加入同盟会,甘肃兰州,这个西北重镇,见证了陈墨西的建功立业,他领导兰州起义,推翻满清统治,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辛亥革命后,当革命成果被反动势力窃取时,陈墨西却因坚持己见,屡触蒋介石逆鳞,从陈墨西宁肯寂寞,也不愿阿谀奉承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老革命的傲骨嶙嶙。   功成身退陈墨西毅然挥别政坛,回到家乡,过起了教书育人的平静生活,但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而言,心中的那团革命烈火,又怎么能轻易熄灭呢?年事已高的陈墨西,虽已远离权力中心,但仍关注着国家命运,关注着人民疾苦。   抗战烽火,内战硝烟,都掠过陈墨西的鬓角,往日的辉煌,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家境的逐渐败落,加之儿女离散,老人的生活,竟也陷入窘迫的境地。   就在这个时候黄克诚收到了这封求助信,纸短情长,字字珠玑,信中所诉,不仅让黄克诚感慨万千,更勾起了他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这位当年意气风发的老学长,这位曾经春风得意的革命前辈,如今竟也到了需要救助的地步,世事沧桑,令人扼腕。   黄克诚对陈墨西的困境,感同身受,他立即派人前往陈老家中,送去慰问和救助,然而,他心中明白,这样的救助,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陈墨西的处境。   作为一个革命者,黄克诚深知,像陈墨西这样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前辈,理应受到新社会的尊重和礼遇,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践行者,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让他们安度晚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于是,克诚开始运作,为陈墨西谋求一个体面的身份,他先是安排陈老担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继而又推荐他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看到陈墨西重新焕发生机,黄克诚由衷地高兴。   曾几何时,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如今都已两鬓斑白,但那份跨越党派的革命情谊,却从未改变,记得当年,陈墨西还在为国民党效力时,曾冒着巨大的风险,将一位被捕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营救出狱,这位被营救者,正是黄克诚的好友。

0 阅读:50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