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的生命来到了最后关头,弥留之际,白求恩强撑着病体写下了一封遗书:“我唯一放不下的,只有我的前妻弗朗西斯,如果可以,请拨给她一笔钱,照顾好她的生活……”
在冰冷的山村战地医院里,夜幕渐渐低垂,寒冷的空气让人不禁打了个冷战。白求恩医生躺在一张简陋的病床上,胸口的起伏越来越微弱,汗水浸湿了他的前额。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周围的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走动,尽可能地压低脚步声,仿佛生怕打扰到这位在中国战场上燃尽自己生命的英雄。
白求恩的目光深邃而坚定,即便此刻,他依旧怀着不舍的心情,思绪纷飞。他费力地抬起右手,颤抖着抓起了笔。他知道,这封信也许是自己最后能留在人世的文字。
他的脑海中涌现出一个名字:弗朗西斯,他的前妻。他轻声呢喃着她的名字,眼中闪烁出一丝久违的柔情。此时此刻,白求恩心中所牵挂的,不是他自己在战争中的贡献,也不是他即将面对的死亡,而是那个在他生命里留下深刻印记的女人。
笔尖在纸上划动,字迹虽然歪斜却依然清晰。他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我唯一放不下的,只有我的前妻弗朗西斯,如果可以,请拨给她一笔钱,照顾好她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愿,一个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情的请求。
那一瞬间,他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和弗朗西斯在一起的日子历历在目。然而,他知道,那个温暖的家庭早已不复存在,他与弗朗西斯的感情早在多年前走向了尽头。可在临终之际,他依然无法割舍她的存在。
1938年春天,白求恩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延安。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急需医疗救助,尤其是在前线战场上,伤员们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白求恩,这位来自加拿大的著名医生,心怀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带着他珍贵的医疗设备和经验,来到了这个陌生而充满挑战的国度。
白求恩与毛泽东见面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成立中国第一支战地医疗队,深入前线救治伤员。
他甚至承诺,只要能及时为重伤员手术,75%的伤员都有希望生还。这一提议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认可,白求恩从此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一员。
1939年春,白求恩的医疗队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前线抢救了无数伤员。他亲自参与手术,时常与敌军炮火相伴,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最危险的区域内救治士兵。
正是在这些最艰难的时刻,白求恩的英勇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所有人,他逐渐成为了八路军士兵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1939年11月初,在一次紧急手术中,白求恩不幸感染了败血症。这场病来势汹汹,迅速夺走了他那强健的体魄。尽管如此,白求恩并未停止工作,仍然在病痛中坚守岗位。他曾经对身边的战友说过:“我不能停止工作,伤员们需要我。”然而,疾病最终还是打败了这位伟大的医生。
在11月12日,白求恩的病情急剧恶化,战友们都知道,这一刻可能是他最后的时光。白求恩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
他坐了起来,抓住翻译朗林的手,艰难地说道:“我感觉很不好,或许这就是永别。”他的声音微弱,但话语中依然透着坚韧与不屈。
这一天的清晨,白求恩又写下了一封信,这次他向中国共产党和他的战友们道别。信中,他写道:“过去的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光。我无怨无悔,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未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帮助更多的人。”
写完这些遗言后,白求恩的思绪渐渐回到了他的过去,回到了那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弗朗西斯。
弗朗西斯与白求恩的爱情开始于白求恩的早年医生生涯。那时的白求恩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而弗朗西斯则是一位优雅而聪慧的女子。
两人相识于一个慈善活动中,白求恩被弗朗西斯的智慧和善良深深吸引。两人结婚后,白求恩一度沉浸在家庭的温暖中。然而,随着白求恩逐渐将生命投入到救死扶伤和医疗事业上,他们的感情渐渐疏远。
白求恩对于医学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让他几乎无暇顾及家庭,而弗朗西斯则渐渐感到孤独和失落。最终,无法再忍受这种生活的她提出了离婚,结束了这段婚姻。尽管白求恩一生中经历了诸多挫折和磨难,离婚带来的痛苦却始终留在他的心底。
临终前,白求恩无数次想起了弗朗西斯。尽管两人已经分开多年,但在他心中,弗朗西斯仍然是那个他最关心和最牵挂的人。于是,他在遗书中写下了这最后的请求,表达了对弗朗西斯的深情厚谊。
白求恩的去世消息传开后,毛主席得知白求恩去世的消息后,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称赞他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白求恩个人的高度赞扬,更是对他所代表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