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停停!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时突然怒斥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1975年的一天,江苏农村的王桂珍正在为村里一位老大爷看病。这位被誉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的普通农家女子,一边熟练地为老人把脉,一边回忆起十年前那个改变了中国农村医疗面貌的重要时刻。 那是1965年6月26日,在北京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正在向毛主席汇报全国医疗卫生工作情况。钱信忠侃侃而谈,讲述着城市医疗的长足进步:医生数量逐年增加,药品种类不断丰富,医疗技术也在快速创新。然而,他的汇报没能讲完,就被毛主席严厉打断。 "停停停!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毛主席面色凝重,声音洪亮。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钱信忠尴尬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作答。 这位1911年出生于江苏宝山的钱信忠,曾在1932年毅然放弃上海大医院优渥的工作,加入红军成为一名军医。多年来,他跟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深得邓小平赏识。在防控血吸虫病工作中,他管水管粪,带领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有效控制了这一曾威胁上亿人口的顽疾,编写了《中国血吸虫病地图集》,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 然而,这一次他的汇报却触怒了主席。原来,他所描述的医疗进步只反映了中国医疗的一角。当时的现实是,全国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9%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仅占31%,县以下的占比更是低至10%。在卫生事业费方面,全国共有9.3亿元,其中2.8亿元用于公费医疗,占比30%;用于农村的仅2.5亿元,占比27%,而用于县以下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仅有16%。在全国83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中,有70%是干部、教师等国家公职人员。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而85%的人口在农村,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我看,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毛主席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让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毛主席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年,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是在实践中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也总比骗人的医生和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六二六指示"如一声号角,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一场农村医疗革命正悄然兴起。但这场革命并非凭空而来。早在上世纪30年代,教育家晏阳初就曾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号召城市青年下乡服务。其中,医生陈志潜尝试建立农村基层保健制度,却因两大原因以失败告终:城市医生无法长期扎根农村,而昂贵的西药又让农民难以负担。 汲取历史教训,1965年夏天,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率先开办了培训班,毕业于苏州医专的黄钰祥担任教员,精心准备了医学常识和简单治疗方法的课程。学员们集中学习四个月后,回到公社担任卫生员。王桂珍便是首批学员之一,后来被誉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 1968年夏,《红旗》杂志发表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一文。经毛主席批示后,同年9月14日在《人民日报》刊载,"赤脚医生"这个名字由此传遍全国,迅速成为舆论热点。 与专业医生不同,赤脚医生来自农村,生活在农村,村民对他们知根知底,信任度极高。他们身兼农民与医生双重身份,背着药箱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从头疼脑热到常见疾病的诊治,再到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亲力亲为。 赤脚医生的影响迅速扩大。据统计,到1975年底,中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已达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更是多达390多万人。他们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日常疾病诊治,还积极推广卫生知识,让农民了解基本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在疟疾盛行时期,赤脚医生们挨家挨户问诊,秉持"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的原则,最终帮助农村地区消除了疟疾的威胁。在妇幼保健方面,他们走村串户为孕妇进行定期孕期检查,监测胎儿发育情况,教导孕妇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极大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对于新生儿,他们及时进行访视,检查身体状况,接种疫苗,预防天花、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使中国成为率先根除这些高发传染病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停停停!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部长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3 21:19:03
0
阅读:107
用户43xxx86
毛主席为人民着想,打下了中国人平均寿命的提高,减少了婴幼儿死亡率。婴幼儿的免费预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