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用了 11名美国战俘,才将他交换回国的天才科学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他是著名的“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中国人的太空梦想,正是从他而起,他就是著名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chi) 1919年,杨嘉墀出生在江苏吴江一个家境殷实的丝商世家。从小,祖辈实业救国的理念就深深扎根在他心中,让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质。1937年,18岁的杨嘉墀在日本人的炮火声中,考入了上海交大。 那时的上海,被黑暗笼罩,洋人肆意欺凌中国人,杨嘉墀亲眼目睹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受屈辱,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舰船,为祖国夺回尊严! 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杨嘉墀在学术道路上一路奋进。30岁时,他成功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他从事着热爱的职业,拥有温馨的家庭,住在纽约市郊区的花园洋房里。但即便生活如此优渥,也无法阻挡他对祖国的思念。那份眷恋,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1956年,一个改变杨嘉墀命运,也改变中国航天命运的契机出现了——中国用11名美国战俘,换回120名顶尖中国科学家,杨嘉墀就是其中之一。当回国的障碍被全部扫清,他激动地对妻子说:“我们该回去了!” 面对美国的高薪挽留,他果断拒绝,变卖了在美国的一切,将所得换成祖国最急需的仪器,然后带着家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到祖国后,杨嘉墀一头扎进了科研工作中。从东方红一号到一箭三星,从返回式卫星到同步卫星,中国航天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离不开他的身影。1975年11月底,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升空,然而,卫星刚上天就出现了大问题。 是提前返回还是继续飞行?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却关乎整个项目的成败。几乎所有专家都对继续飞行持否定态度,关键时刻,钱学森把目光投向了一直在默默计算的杨嘉墀。杨嘉墀语气沉稳地表示:从我的计算判断……问题不大,可以按原计划继续飞行。钱学森选择相信他。 做出决定后,杨嘉墀独自一人在冬夜跑到山顶,在刺骨寒风中蹲守了一夜。当卫星如他所料,精准地划过苍穹,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要知道,美国人搞返回式卫星失败了13次,而中国在杨嘉墀的努力下,仅用一次就成功了!当有人问他卫星成功回收后的感想,不善言辞的他只是乐呵呵地说那两天真的睡不好觉,如此轻描淡写,却难掩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 说起杨嘉墀,就不得不提“863”这个数字。它代表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计划之一——863计划。当时,杨嘉墀与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北斗创始人陈芳允,痛心于中国科研人员的大量流失和科技的落后。他们深知,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 当时的中国,要用八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美国波音飞机,DVD播放机即便产量世界第一,也只能赚取微薄利润。于是,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要钱”。王淦昌忐忑地报出一年2个亿,没想到中央领导直接给出了100亿!这是相当于中国全年财政总支出1/20的天文数字,彰显了国家发展科技的决心,也体现了对杨嘉墀他们的信任。 晚年的杨嘉墀依旧忙碌,他的心始终系在航天事业上。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像时钟一样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像火箭一样争分夺秒地阅读、思考。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不断变换着角色。从电机到应用物理,从哲学到核弹,从自动化到航天、卫星,甚至还曾研制过假肢。他在不同领域穿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2006年6月11日12时45分,杨嘉墀在人生的第87个年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化作了天上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星星,永远闪耀。每当夜晚来临,不妨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那颗“杨嘉墀星”。即使找不到也没关系,因为那满天繁星,就像无数为祖国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他们的精神照亮了中国科技前行的道路。 杨嘉墀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拼搏!
美国是怎么在中国,培养“汉奸”的?美国培养“汉奸”的手段,比你想象中要阴险十倍
【17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