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被人残忍杀害。事后,真凶被找到,可因

浅笑挽云烟 2025-04-24 10:46:30

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被人残忍杀害。事后,真凶被找到,可因为真凶级别太高,“如何处置凶手”的问题被放到了毛主席面前。毛主席得知事情原委后,只说了一句话:“将凶手找到后不必请示,立即处决!” 冀鲁边区阴云密布,杀机四伏,黄骅死在了大赵村,一把手枪,一场会,命没了。 前线枪响还未停,后方已先塌了墙,黄骅,一介出身穷苦的红军老兵,十五岁扛起枪,走南闯北一路打拼。 苦过来的人,知道老百姓最恨什么,他身子正,嘴硬,穿旧衣、吃粗粮,管兵严,对谁都一个标准。 干群里头有声望,一提名字,老百姓心里就安生。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太正了,得罪了人。 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背景深,架子大,日子过得滑。 出入带随从,烟酒不离身,整日琢磨的是谁听话、谁站哪边。 黄骅不惯着,开会点名批,写报告上交中央,权力一旦搅上了私心,矛盾不是加剧,是失控。 到了1943年春,中央来电,通知邢仁甫去延安学习,字面上是学习,邢仁甫却看出了别的意味:黄骅要上位了。 眼红、心慌、动手,这一连串反应快得像机关枪。 借口“青纱帐未起,敌情复杂”,他死活不走,几次请示不动,反手就在军区布了局。 主意不是他亲自动,而是拿人办事,冯冠奎,原是地方土匪头子,后来编进队伍,领着一帮手枪兵。 这人识时务,最看得清谁当家,谁能给好处。 邢仁甫找到冯,条件开得明晃晃:干成,升团长,金条有的是。 冯冠奎心动了,筹备暗杀的事紧锣密鼓展开,大赵村,是下手的时机。 1943年6月30日,军事会议在大赵村开,黄骅在场,参谋长陆成道也到。 冯冠奎带几个人混进来,没人察觉异常,一切在几秒钟里发生——开枪、倒地、血溅墙壁。 黄骅中弹身亡,陆成道等7人也命丧现场,四人重伤。冀鲁边区,震了。 内部很快查出冯冠奎是主谋,可问题卡在邢仁甫,军衔高,位置敏感,谁都不敢轻动。 几次调查,报告都压着不批。 直到罗荣桓把情况送到高层,毛主席亲自批示:“抓到就地处决,无需再报。” 这时候,邢仁甫已闻风而动,连夜带家眷出走,不是调任,是彻底变节,几天后,人已在日军驻地落脚,递交情报换个新身份,改名“罗镇”,成了日伪手下的探子。 可变节没那么稳当,日军对冯冠奎这样的土匪出身本就存疑,不到半年,冯冠奎死了,一说是被毒杀,一说是被当作弃子处理,总之尸体横在冷巷里,无声无息。 另一头,邢仁甫继续活动,换了阵营再换身份,最后干到国民党天津军统站少校组长。 1949年天津解放,邢仁甫被活捉。 押回冀鲁边,层层交代,翻出旧账,面对一摞铁证,他身份曝光、罪行坐实,几十人的命账一笔一笔算清。 1950年9月7日,盐山县,枪声响起,六年前的血债,总算落了结。 黄骅死后,组织追认烈士,冀鲁边不少老兵老百姓自发吊唁。 那一年的清查,一批靠关系混迹、借抗战谋私的人被挖出,黄骅的案子,成了一个分界线。 这场刺杀,不只是私人恩怨,整条线拎出来,几乎就是一条蜕变的标准流程。 有人背叛,有人为革命牺牲。 历史不会马上出结论,但时间会记得,那天大赵村的硝烟散了,但在很多人心里,仇还在烧。邢仁甫最终伏法,可黄骅已经不在了。 枪响之后,不是沉默,是警醒。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的冀鲁边区军政历史资料汇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0 阅读:0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