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7岁的林语堂爱上了厦门巨富的千金陈锦端,陈父嫌弃他穷,坚决不同意。后来林语堂娶了陈锦端的邻居廖翠凤。没想到新婚之夜,林语堂却把结婚证一把火烧了! 林家祖上三代都是普通人家,陈家可是厦门数一数二的富户,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的,明眼人都知道这事成不了。 陈锦端她爹陈天恩是当地有名的实业家,家里开着纱厂、钱庄,连码头都有股份。这老头见闺女整天和个穷学生混在一起,气得胡子直翘。 要说林语堂这小伙子确实有本事,书念得极好,在厦门寻源书院念书时就显露出过人天赋,后来还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可这些在陈天恩眼里不值半文钱,逢人就说:“念书能当饭吃?我闺女要嫁的是门当户对的体面人家。” 这对小年轻倒是情比金坚,陈锦端放着家里准备的绫罗绸缎不穿,偏要跟着林语堂去鼓浪屿看日落。林语堂也豁得出去,省下半个月饭钱给姑娘买西洋发卡。 可惜好景不长,陈天恩使了个狠招,把闺女锁在房里,放出话来说要断绝父女关系。那年月讲究父母之命,陈锦端哭肿了眼也没法子,最后被家里安排着嫁了个门当户对的少爷。 要说这林语堂也是个奇人,失恋后没像寻常人那样要死要活,转头就收拾行李去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照理说这事儿该翻篇了,可老天爷偏要安排后续——陈锦端嫁人后搬到了厦门岛外,她家隔壁住着开钱庄的廖家。廖家二小姐翠凤早就听说过林语堂的才名,听说他情场失意,倒起了几分怜惜。 廖家人办事利索,托人牵线搭桥,廖翠凤她爹看人准得很,觉得林语堂是支潜力股。要说这廖二小姐真不简单,明知林语堂心里装着别人,还是大大方方跟他来往。 林语堂起先心里别扭,架不住姑娘家温柔体贴,渐渐也动了心,这年冬天两家定亲,转过年就在厦门办了婚礼。 婚礼当天来了不少看热闹的,谁也没想到新郎官当着满堂宾客,摸出结婚证就着喜烛烧了。 红纸在火苗里蜷成灰,林语堂拉着新娘子说:“这劳什子留着就是给离婚预备的,咱俩用不着。”廖翠凤抿嘴一笑,心里明镜似的——这男人看着洒脱,实则最是重情义。 婚后小两口去了上海,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当助教,廖翠凤把嫁妆钱拿出来供丈夫念书。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回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来,两口子抱着铺盖在黄浦江边看了一宿星星。廖翠凤从没抱怨过半句,倒是林语堂过意不去,熬夜写稿子赚外快。 后来林语堂得到去哈佛留学的机会,廖翠凤挺着大肚子跟去美国。 异国他乡的日子更难熬,有年冬天廖翠凤得了肺炎,林语堂课都不上了,天天守着熬药喂饭。等病好了,廖翠凤发现丈夫瘦得只剩把骨头,这才知道他把饭钱省下来买补品。 要说这对夫妻真应了那句老话:患难见真情,林语堂后来在文坛闯出名堂,写的书畅销欧美,赚的稿费换成金条能铺满地板。 可他还是每天给妻子梳头,周末陪她逛菜市场。有回记者来采访,问他成功的秘诀,他指着在厨房炖汤的廖翠凤说:“要谢就谢我家掌柜的。” 陈锦端后来日子过得不算差,丈夫是留洋回来的工程师,生了三个孩子。林语堂成名后她带着孩子来串过门,两家人客客气气喝茶聊天。 等客人走了,廖翠凤打趣丈夫:“要不要把年轻时的情诗拿出来念念?”林语堂也不恼,笑嘻嘻回嘴:“我如今只会给廖掌柜写情诗。” 这事儿在厦门传了半辈子,成了街坊四邻茶余饭后的谈资。有说陈天恩没眼光的,有夸廖翠凤贤惠的,更多人感慨命运弄人。 其实仔细想想,林语堂烧结婚证那招真高明——没了那张纸的约束,反倒让两人把日子过得比谁都踏实。要说婚姻这事,说到底还是看两个人能不能把苦日子熬成糖,把白开水喝出滋味来。
1912年,17岁的林语堂爱上了厦门巨富的千金陈锦端,陈父嫌弃他穷,坚决不同意。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4-25 11:13: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