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一个“龟奴”正在送妓女出去陪客,妓女青春貌美,可是“龟奴”却一副苦大仇深的感觉。 青楼,最初指的是那些涂有青漆的精美楼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妓院的代名词。
在古代,青楼里大多数都是女性,她们大多是身世悲惨、不得已从事这种职业的女性。随着相关古装影视剧的传播,“老鸨”这个词汇也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名词,指代那些管理妓院的女性。 除了老鸨和妓院里的众多女性,青楼中通常还会养着一些壮汉,这些壮汉实际上是妓院的打手。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壮汉主要是用来看守妓院,维护秩序,但其实,他们的职责远不止如此。青楼中的壮汉往往需要执行一些其他更为复杂的任务,不仅仅是守门放哨,很多时候,他们还充当着管理和威慑的角色,甚至在发生冲突时,可能会直接出手。 晚清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外国人被视为一等人,满族人是二等人,而汉族则被视为三等人。普通百姓甚至连人都不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底层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将儿女卖掉,用以换取一些口粮,尽力延续生命。 孩子们被当作商品出售,自然也会按照外貌、能力和品行的不同进行分类。那些长得端正、举止得体的孩子可能会被选中去宫中做太监,外貌尚可、学识一般的孩子则可能成为有钱人家少爷的书童。而那些相貌丑陋、没有技能的孩子,通常会被卖到青楼等场所,成为妓院中的“龟奴”。 这些所谓的“龟奴”主要负责一些杂活,如劈柴、烧煤、摘菜、挑水等繁重的劳务。尽管他们承受着极大的体力劳动,甚至被常常责打、鞭挞,但他们的处境仍然非常悲惨,甚至要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时刻维持妓院的秩序。尤其是在为客人端茶送水时,他们需要格外小心,不能破坏客人的“好事”。这些“龟奴”的工作环境非常压抑,生活也极其艰苦。
黄昏时分,天空飘起了细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映着昏黄的灯光。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正在巷子里快步前行,他的肩上驮着一位年轻女子。男子的肩膀上搭着一条洁白的毛巾,步伐沉稳而急促。在昏暗的光线下,能看清女子涂着浓妆,穿着华丽的旗袍,却掩盖不住脸上的稚嫩。她紧紧地搂着男子的脖子,生怕从肩上滑落。 这个男子是个"龟奴",而他肩上的女子则是一位"雏妓"。在这个特殊的行当里,龟奴们每天都要重复着相同的工作:驮着妓女们往返于各个场所之间。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辛酸。龟奴们不仅要保证妓女们安全到达目的地,还要应付形形色色的客人,甚至有时还要充当保镖的角色。 雨越下越大,龟奴加快了脚步。他的表情凝重,眉头紧锁,嘴角微微下垂,仿佛心事重重。这样的表情与他肩上那位妙龄女子的青春容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个特殊的行业里,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龟奴们默默地承担着这份沉重的职责,而那些年轻的妓女们则不得不依靠他们的双肩,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谋生。 穿过几条小巷,龟奴停在了一处宅院门前。他轻轻地将妓女放下,从随身的包袱里取出必需品,熟练地摆放整齐。这些年来,他已经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动作。每一次,他都会在送完妓女之后,默默地退到院子外的墙角,点上一支劣质的纸烟,在寒风中等待。 另外,青楼的护院则负责维护青楼的安全和秩序,客人之间容易发生争执,酒鬼醉酒后也常常闹事,同行竞争者可能会尝试“踢馆”,有时甚至妓女私自外逃,这些情况都需要护院来处理。护院们通常是一些膀大腰圆的壮汉,他们平时隐藏在暗处,以免让客人感到压迫感,但一旦发生问题,他们会迅速出手,确保青楼的秩序不被破坏。
“龟奴”这一称谓,最初并非与妓院相关,而是源自更为古老且神秘的领域。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龟奴是王室中的卜卦大师,他们凭借深厚的智慧,专门进行占卜仪式,成为王权神圣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龟奴被认为是与天意沟通的桥梁,他们的占卜活动为国家大事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记载的那样,晋侯曾请教卜偃,龟兆所示的预言指导了国家的决策。《史记·龟策列传》也提到了卜偃作为晋国的龟卜专家身份。龟奴的存在与当时盛行的鬼神崇拜紧密相关,人们相信通过占卜可以与神明沟通,从而影响人世的兴衰,因此占卜在当时极为流行,而龟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的一些行业逐渐消失或演变。例如,曾经非常盛行的理发行业,现在已成为一个发展迅速且广受欢迎的职业。与古代相比,现代的明星和演员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地位较低的演员和艺人,如今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许多人追捧他们。如果能够得到某些导演的提携,艺人的财富和名誉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按照古代的划分,今天的明星可能会被视为“上九流”。 最后,曾经在街头巷尾活跃的乞讨者,也许早已转型成了现代的街头表演者,或者依靠网络平台为生,虽然他们的生存方式和古代不同,但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依然延续着,如卖糖艺人等,已经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