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太监孙耀庭讲,他有个师傅叫陈泽川,晚年寄居在宏恩观,不慎摔断了胯骨,瘫在床上,只好捎信儿叫孙耀庭来照顾他。几天后,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强撑着身子对孙耀庭说:“师傅托你件事……我死后,一定送我回老家去……还有我那‘宝’!”又反复念叨:“别忘了……宝……宝呵!”
孙耀庭曾在一次回忆中提到,在解放后,太监们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这番话是在广化寺一隅的一个安静角落中说的,言辞中充满感激。他的身影消瘦,双鬓已白,作为曾经的太监,他一生的经历远非普通人所能想象。 孙耀庭,出生于天津市静海区一个贫困的农家。家里人口众多,而耕地却少得可怜。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在私塾教师家里做杂役,艰难度日。尽管家境贫困,孙耀庭依然有幸接受了四年的基础教育,这在当时对贫苦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种难得的机会。然而,家庭的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份希望,孙耀庭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为家庭担起责任。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溥仪虽然保留了皇族的身份,但已不再掌权。面对家庭的贫困,孙耀庭的父母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将孙耀庭送进了宫里做太监。1916年,经过一位熟人的介绍,孙耀庭进入了摄政王府,随后又被调入皇宫。从此,他的人生与一个极其规矩、等级森严的世界紧密相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不仅为他和其他太监们提供了补助,还妥善安排了他们的生活。孙耀庭因此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并在北京的寺庙道观统一管理组担任会计,过上了平静安稳的日子。他对政府的关怀充满感激,认为这为他提供了晚年的宁静与保障。
光绪末年的一个深秋,京城宏恩观里传出一封急信,年迈的太监陈泽川因为不慎摔断胯骨,卧床不起,特意派人寻找他的徒弟孙耀庭前来照看。这封信很快经过太监们的关系网转递到了孙耀庭手中,他立即收拾行装,赶往宏恩观。 有一天傍晚,他突然示意孙耀庭靠近,声音虚弱地交代后事。除了再三叮嘱要把自己的骨灰送回故乡,他还断断续续地说起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关于他一直珍藏的"宝贝",说这东西一定要随他入棺。这个请求让孙耀庭既感意外又觉得理所当然。作为一个老太监,陈泽川这一生最放不下的,大概就是这个象征着他曾经完整人生的"宝贝"了。 那个被油布层层包裹的包裹不见了。孙耀庭在陈泽川的房间里翻找了好几遍,连床板下的木匣子都空空如也。他仔细回想师傅平日的习惯,开始在房间的每个角落搜寻。从衣柜到书箱,从案几抽屉到墙角暗格,所有可能藏东西的地方都被翻了个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装满经书的箱子底部,孙耀庭终于找到了那个用油布包裹的"宝贝"。那油布裹了足足六层,每一层都包得严严实实。这份用心,足见陈泽川对它的珍视。打开后,孙耀庭小心地将它放入准备好的棺材里,完成了师傅的最后心愿。 按照陈泽川的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了江南老家。那个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宝贝"也随他长眠,在水乡的某个角落,默默地见证着一个太监的最后心愿。 孙耀庭为人诚实忠厚,做事勤快,因此很快得到了伺候端康皇太妃的机会。宫廷生活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值夜班时,如果犯困了,很可能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为了避免被罚,孙耀庭开始寻求解决办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老太监们在值夜班时不犯困的秘密——苍耳。原来这些老太监会在鞋底藏上一些苍耳,若感到犯困或者走神,苍耳的刺痛会提醒他们提神醒脑。这个发现对孙耀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他立即效仿,结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为了在宫中生存下去,孙耀庭还学会了唱戏,取悦端康皇太妃。孙耀庭深知在这种等级森严、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唯有时刻保持警惕和机智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与地位。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很快便成了皇太妃身边的红人,得到了主子的宠信。 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面临灭亡的命运。宫廷内外都传来了“大清亡国”的噩耗,整个皇宫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孙耀庭亲眼见证了清朝的衰落,作为一个太监,他亲身经历了一个王朝的覆灭。他曾以为成为太监能享有安稳的生活,但如今,整个世界都变了。就在这时,他被调去伺候婉容皇后。 虽然大清已经灭亡,但婉容皇后的身份依旧让人敬畏。初见婉容时,她看起来既疲惫又憔悴,然而眼神中依然透着一种锐气。孙耀庭跪在她面前,婉容问道:“你愿意为我服侍吗?”孙耀庭低头回答:“臣愿意。”从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再次发生了改变,他开始为婉容梳头、换衣、准备饭菜,甚至陪她谈心。 随着社会的变革,孙耀庭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关单位为此专门设定了采访时间,并避免触及令孙耀庭伤感或激动的话题。孙耀庭渴望恢复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并始终保持着自己最后的那点自尊。在广化寺的生活里,孙耀庭坚持了一个习惯——临终前,他从未洗过一次澡。由于身体的特殊性,他感到自卑,不愿让别人看到他不完整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