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福建渔民意外打捞出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经确认是台湾空军上尉,当时两岸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5 18:26:18

1983年,福建渔民意外打捞出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经确认是台湾空军上尉,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如何妥善处理这具尸体成了大难题。 渔船在金门海域缓缓行进,福建渔民郑比仇和儿子郑小勇已经划了两个小时的船,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1983年6月8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清晨,父子俩满怀期待地收紧前夜撒下的渔网,感受到网中沉甸甸的重量时,他们相视一笑:"看来今天有大货!"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大货"拉上船,借着朝阳,他们凑近查看——一具浮肿变形的尸体赫然出现在眼前!父子俩顿时像受惊的青蛙一般跳到甲板两侧。郑小勇怯生生地问:"阿爸,那是个死人吗?" 老渔民郑比仇平复了一下情绪,上前仔细察看。死者身穿白衬衫、土黄色裤子,脚踏牛皮靴,却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物件。儿子央求:"阿爸,赶紧把他扔了吧,怪吓人的!" "不行!"郑比仇断然拒绝,"既然我们把他捞上来了,就给他找个地方安葬,让他入土为安,也便他的亲人来找他。"父子俩顾不上当天的渔获,再划了两个小时回到岸上,为这位无名氏找了处地方,装进薄棺,郑重下葬。 几天后,当地公安找到郑比仇,询问那具尸体的情况。原来,邻村渔民也发现了一具浮尸,军装上有身份卡:"陈大维,101中队,拾到证件者,请联系屏东邮政2568号信箱。"经过调查,死者并非大陆军人,而是台湾空军飞行员。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约60万军人被迫迁入台湾,从此中断了与家乡、亲人的联系。这一别就是整整34年,无数人带着对故土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却始终不得归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未等到重返家乡的那一天,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当时的海峡两岸仍处于军事对立状态,蒋经国政府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任何大陆方面的善意举动都被视为"统战诡计"。如何处理这两位台湾军人的遗体,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公安部门向上级汇报后,很快得到邓颖超的批示:"设法联系金门方面,请他们来认领或者我方送往金门移交。"特别强调:"低调处理!" 福建省委的同志们讨论了三种方案:一是朝金门方向喊话,约定海上交接;二是通过香港等第三地交接;三是先在大陆安葬,等待未来统一后处理。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有风险,但应该采用第一种方案,"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从1983年6月10日起,厦门地区6家广播开始向金门方向连续播报:"台湾同胞你们好!我们是福建渔民,我们发现陈大维等二人遗体,请于6月12日10:00至16:00,到大陌岛附近交接,船上挂红十字旗帜以辨别,收到请回复,收到请回复!" 连续两天的喊话,杳无回音。6月12日清晨,一艘挂着红十字旗帜的机帆船缓缓驶向约定地点。船上共有5人:福建省委的张克辉、发现尸体的渔民郑比仇和洪江宁、一名船长和一名海军少尉。 上午10点不到,他们就到达了指定位置,然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天色逐渐西斜,海风渐冷,连老渔民都有些晕船。整整4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心里五味杂陈:"是不是没听到广播消息?""或许是不敢来吧?" 张克辉正准备放弃,给广播站打电话修改广播内容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来了!船来了!"海上巡逻船兴奋地通报。大家争先恐后地拿起望远镜——远方的海平面上,一艘白色机帆船正驶来,同样挂着红十字旗帜。 双方还未靠近,就已情不自禁地用力挥手,仿佛久别重逢的亲人。渔民洪江宁率先用闽南话大声喊道:"是台湾同胞吗?我们是福建渔民,我叫洪江宁,你们好呀!" 对方也用闽南话热情回应:"大陆同胞你们好,我是金门县的陈戈,很高兴见到你们!"原以为初次见面会很尴尬,没想到气氛立刻变得热烈起来。陈戈一边道歉迟到,一边递上一箱金门特产"端午酒":"小小心意,请收下!" 应张克辉邀请,陈戈一行3人毫无顾虑地登上大陆渔船。看到两具遗体用上好的柏木棺装殓,身裹干净白棉布,还有专业葬仪师整理过的仪容,陈戈感动得热泪盈眶:"本来他们的家属对找到遗体已经不抱希望了,没想到你们找到后,不仅不辞辛劳地把他们送回,还装殓得这么细致,我代表家属衷心地感谢你们。"说着深深鞠了一躬。 大家连忙扶起他:"这都是应该的,都是骨肉同胞,当是分内之事!"随后,按照闽南习俗,举行了烧香点烛、洒酒祭奠的仪式。大陆方面还赠送了茅台酒、白兰地、安溪茶叶等礼物。 交接手续办完后,两岸代表却舍不得告别,忘了饥饿和疲惫,亲热地聊起了家常。陈戈说起他的父亲,一位国军老兵,祖籍泉州市惠安县。父亲生前常到海边眺望,总说:"我好像看到了母亲,她正升起袅袅炊烟,盼我回家吃饭呐!"

0 阅读:102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