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开国少将龙书金因为没有地方住,他向中央上书求助 1947年四平,战火纷飞。敌我双方在这座东北重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坚战,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引起了东野指挥部的高度重视。 这支部队就是由龙书金率领的第17师,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师里的很多战士都是从矿山走上战场的。这些曾经的矿工们,把在井下练就的爆破技术带到了战场上。 在其他部队还在为如何突破敌军防御工事犯难时,17师的战士们却能一眼看出城墙的薄弱点。他们凭借多年在矿山积累的经验,能够精准判断需要使用多少炸药,在哪个位置布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当时的四平城内,敌军修建了大量钢筋水泥工事,城外还布置了环环相扣的地堡群。这些防御设施给我军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一纵一师和二师在进攻71军军部大楼时伤亡惨重,久攻不下。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天佑果断调来了龙书金的17师。这个决定很快就证明是正确的,17师的战士们凭借专业的爆破技术,很快就在军部大楼上炸开了一个突破口。 随后的巷战中,17师的战士们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他们逐层推进,最终全歼守敌,还活捉了敌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创造了一个漂亮的战绩。 虽然由于敌军援军的到来,我军最终不得不主动撤出四平。但17师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让东野指挥部看到了专业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价值。 在东野师以上干部会议上,龙书金被邀请分享他们的攻坚经验。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爆破技术突破敌军防御工事,如何在巷战中快速推进,以及如何减少伤亡。 这些来自矿山的战士,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部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坚战法。从此,17师在东野各部队中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攻坚老虎"。 这个称号不仅是对17师战斗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勇于创新战法的褒奖。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能够将工业技术与军事行动有机结合,这种创新意识是非常难得的。 四平战役虽然没能取得最终胜利,但17师在战斗中展现出的过人实力,为后续的重大战役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支善于攻坚的部队,在接下来的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1948年的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一战。在这场战役中,17师再次发挥了他们精湛的爆破技术,成功突破了敌军构筑的坚固防线。 随后的天津战役中,面对这座当时华北最大的现代化城市,17师的战士们再次展现出了出色的攻坚能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配合其他部队最终解放了天津。 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17师"攻坚老虎"的威名,也让龙书金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率领的部队,总能在最艰难的战斗中找到突破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龙书金和他的战士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上了和平建设的道路。基于他在战争年代的出色表现,组织上给予了他重要的任务。 在新的岗位上,龙书金先后担任了广东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和新疆军区司令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 1955年,中央军委首次授予军衔,龙书金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来军事贡献的肯定,也是他军旅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虽然身居高位,但龙书金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他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从不讲究生活待遇。 他的这种朴素作风,也影响着身边的战友和下属。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传统。 然而,在政治动荡期间,这位为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将军,却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波折。他被关押了十多年,直到1982年底才重获自由。 1982年的深冬,一封写给中央的信件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封信的作者是刚刚获得平反的开国少将龙书金,信中写道:"鸡有鸡窝,狗有狗窝,我革命几十年,至今没有窝。" 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将军,在获得平反后面临着一个意想不到的困境。十多年的牢狱生活结束后,他不仅没有了工作,连一个容身之所都没有。 龙书金的这封信很快就传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案头。胡耀邦在看到这封信后,立即责成相关部门解决这位老将军的住房问题。 这个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央领导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组织上还为龙书金安排了新的工作。 经过一年的工作,考虑到龙书金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组织批准他以大军区副职待遇离休。这个待遇既是对他过去贡献的认可,也能保证他晚年生活的基本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龙书金在写信时并没有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他只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自己的困难,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正是他一贯的品格。 在获得安置后的日子里,龙书金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2003年,这位经历过战火洗礼、政治风暴的开国将军,在北京离世,享年93岁。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