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主管,拼了快十五年。 最近公司大搞“人工智能提效”,一个刚来半年的新人,仗着会用几个新AI工具,把我辛苦策划、执行了大半年的项目成果,轻飘飘地汇报成是“AI赋能”的功劳。 领导在周会上,表面夸新人“拥抱变化”,话锋一转,意有所指地看着我说:“咱们这行,不进则退。公司现在成本压力大,不养闲人,尤其是…思维跟不上的。” 那眼神,冷飕飕的,像刀子一样刮过我的心。 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噼里啪啦,空气却仿佛凝固了。 我38岁了,背着房贷,顶着“中层”的名头,拿着还算体面的年薪,但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货架上即将过期的商品,随时可能被“优化”掉。 这就是传说中的“35岁危机”吗?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我来自一个小地方,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才在大城市扎下脚跟。 每天挤着早晚高峰的地铁,像沙丁鱼罐头里的一条。 回到家,面对的常常是空荡荡的房间,妻子偶尔会抱怨我:“能不能别老加班?家里事你管过多少?” 父亲前阵子身体又不舒服,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压力像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桌上常年堆着咖啡杯,靠它续命。 手机里刷到的,不是行业寒冬,就是某某大厂裁员的消息。 焦虑,无处不在。 新来的那个年轻人,确实玩得转各种新工具。 他做的PPT,图表炫酷,数据看上去“智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虽然我知道,很多核心的策略、渠道的打通、用户的深度洞察,还是靠我和老团队成员一点点啃下来的。 但领导似乎更看重那些“新潮”的表达。 他甚至私下找我谈话,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你看,年轻一代思路多活,成本也低…你要多向他们学习啊。” 我心里的火,蹭地一下就上来了。 学?我吃的盐比他吃的饭都多!那些AI工具我也在学,但运营的核心难道不应该是对业务和人性的理解吗? 可我能说什么? 职场像片暗礁密布的海,愤怒解决不了问题,稍不留神就翻船。 那段时间,我失眠越来越严重。 凌晨三点,盯着天花板,一遍遍问自己:这条路,还能走多久? 投出去的几份简历,都石沉大海。 有家公司的HR倒是回了电话,语气却冷冰冰:“我们看了您的履历,经验很丰富,但…我们这个岗位,可能更倾向于年轻人。” 那种被嫌弃的感觉,太伤人了。 我甚至动过做副业的心思。 看直播带货那么火,也跟风去研究。 找了个朋友搭伙,投了点钱进去,选品、吆喝…折腾了小半年,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钱没赚到,还差点因为精力分散,耽误了主业的工作,被领导抓到把柄,又是一顿敲打。 那感觉,真是雪上加霜。 大家都说副业赚钱,我却亏了本才看清,这行水太深了,不是谁都能玩得转。 [cite]turn0search1[/cite] 绝望之际,我反而冷静了下来。 既然逃避不了,那就正面迎击! 我不再排斥那些AI工具,而是利用下班时间,像个学生一样,从头学起。 我不光学怎么用,更研究它们的原理、优势和局限。 我发现,AI在数据分析、内容生成方面确实高效,但它缺乏的是“人味儿”——对用户情感的细腻捕捉,对市场变化的敏锐直觉,以及处理复杂、突发状况的经验。 这,恰恰是我的优势! 机会来了。 公司要推一个新产品线,市场定位比较模糊,风险大,几个年轻的运营都不敢接。 我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 我没有完全依赖AI,而是把它当作我的“副驾驶”。 我用AI快速分析了大量市场数据,生成初步的用户画像和内容方向。 然后,凭借我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和用户洞察,我对AI的输出进行了深度修正和优化,制定了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运营策略。 我还把我过去积累的人脉资源用上,撬动了几个关键的渠道合作。 项目上线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用户反馈积极,数据增长曲线漂亮。 【仁叔干货总结】 这次“被AI冲击”的经历,让我悟透了这几点: 拥抱AI,但不神化AI: 新工具是提升效率的武器,必须学,但别指望它包打天下。把它当辅助,而不是替代。 经验是“定海神针”: AI算不出人心,也预测不了所有意外。你踩过的坑、积累的直觉、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才是AI无法取代的核心价值。把经验和AI结合,威力翻倍。 持续学习,小步快跑: 别怕学不会,就怕不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保持对行业的好奇心。很多新技能,入门并不难,关键是持续。 价值输出要“可视化”: 你做了什么,效果如何,尤其是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你的独特价值(比如经验判断、风险规避),要学会清晰地展示给领导和团队看。干得好,也要说得好。 38岁,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自己、再次出发的转折点。 职场风云变幻,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我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主管,拼了快十五年。 最近公司大搞“人工智能提效”,一个刚来
仁叔讲真故事
2025-04-26 12:14: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