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6名侍卫冲进老虎厅对着杨宇霆和常荫槐就砰砰开了几枪,临死前两人震惊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下命令的张学良在90多岁的时候说道:“当时的我难违天意,可终究是做错了。”
后来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学良才发出此等感慨呢?
杨宇霆和常荫槐都是张作霖麾下的老将,按理说既然能担得上一句“老将”,应该也算是左膀右臂级别的人物,为什么张学良会痛下杀手?
原来,在张学良的眼里,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是从张作霖那里继承过来的,对他都不够忠诚。
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常限制张学良的发挥,影响他的形象和地位。
这让张学良感到非常不舒服,但却没有因此而痛恨到下杀手的地步。
张作霖非常清楚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都是东北三省不可多得的接触人才,之前作为张作霖的手下做了不少事情,协助东北三省的统治。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临危受命,在蒋介石的推举下,成为“东北王”。
对于年轻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但是考验并不会因为张学良的年轻而降低难度。
年轻的张学良实难服众,他一边怕大权旁落,一边又不想办法增强威信,后来甚至在颓靡中染上毒品。
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哪里见得张学良这么作贱自己,但是却也拿他没有办法。
这样心性的张学良,被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当孩子看待。两人有公务时,皆不通报,直接进屋把张学良喊起来商量事情。
张学良心高气傲,自然不爽,但是一时间也没什么办法。
后来杨宇霆父亲生日,杨宇霆邀请张学良和于凤至前往,众人视而不见两人的存在。
却在杨宇霆出现时表示出了应该有的尊重,于凤至见此在张学良面前发牢骚,大概意思是这排面究竟谁才是东北王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在张学良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
这件事情过后,张学良收到了蒋介石的一封密报。
密报里称白崇禧曾让杨宇霆造反,让张学良做好准备,先下手为强。
当时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面见张学良,要求他签字,两人的态度非常傲慢,这让张学良怒火中烧。
在这之前他调查过两人,身为兵工厂厂长杨宇霆为了避嫌,许多军权他都没有抓在手里。
但是在张学良的调查里,归常荫槐指挥的黑龙江几个山林警备队,杨宇霆给武器给的特别足,这和杨宇霆的言行并不一致。
这些事情都在张学良的心里发酵,后来张学良想到一个办法。
把这件事情交给天意决定,也就是——掷硬币。
反面则杀,正面则留。第一次就是反面,张学良又掷了第二次还是同样的结果,他又掷了第三次,还是一模一样的结果,好像天意如此。
张学良决定再给两人一次机会,他把掷硬币决定权交给于凤至,但还是一样的结果,张学良见此终于决定要动手了。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收到张学良的邀请,去他家中做客,最后却因为“阻碍国家统一”的欲加之罪命丧黄泉。
张学良后来给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家人丰厚的丧葬费,也算是张学良的一种补偿吧。
失去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位老臣辅导的张学良在后来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以至于许多连锁反应让张学良应接不暇。
杨宇霆具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社交能力,他在世的时候主要负责东北军的管理以及和日本人打交道。
他跟着张作霖多年,把张作霖那套学得有个八九成,在和日本人的社交过程中,把他们骗得团团转,让日本人直跳脚。
可以说除了张作霖,日本人最忌讳的要属杨宇霆了。估计日本人都没有想到自己那么想干掉的杨宇霆,最后却被张学良轻易干掉了。
失去了杨宇霆的东北军如同一般散沙,如何能和日本军抗争呢?
六个月后,中东路事件爆发,东北军的精锐部队在不成熟的指挥下首创,这无疑是重击了张学良的信心。
东北军和俄军的问题早就存在,会爆发这么一战也是迟早的事情,想必杨宇霆也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局面。
只是估计杨宇霆本人也想不到,这场战役还没来自己就没了。
不止这件事情,还有九一八事变,要是杨宇霆还在,东北军可能不会直接弃械投降吧。
历史从来没有上帝视角,只有一切事情成为定局之后,才会发现之前存在的人或物一直俱在的价值所在了。
张学良也在他九十岁的采访里懊悔了他曾经的草率,只是徒劳,什么也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