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27 23:38:11

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芯片展览会上,展厅内人头攒动,1989年的这场展会汇聚了全球顶尖的芯片技术,展位前络绎不绝,一位中年女科学家在展馆中来回穿梭,目光中既有对前沿科技的渴望,又透着几分失落——数千个展位中,竟找不到一个属于中国的身影,这位执着的追光者,就是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广西南宁,童年时期,她亲历了日军的狂轰滥炸,躲在防空洞里的恐惧与无助,让这个小女孩过早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段经历会成为她一生追逐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梦想,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命运的齿轮在此时悄然转动,1960年,她被选派到清华大学深造,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芯片种子",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她和同学们将苏联专家留下的几张图纸视若珍宝,用简陋的设备开启了半导体研究的征程。   创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时,黄令仪和团队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现实,没有像样的显微镜,她们就自制简易设备;为了测试晶体管性能,整个团队轮班工作,困了就裹着军大衣在水泥地上休息片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们依然孜孜不倦地推进着研究工作。   然而,1984年春天,一纸停止芯片研发的通知,将黄令仪的梦想按下了暂停键,48岁的她,眼看着多年的心血可能付诸东流,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但她没有放弃,即便是在项目暂停期间,她依然保持着对芯片技术的研究热情,甚至从豆腐制作工艺中获得灵感,思考着芯片分层压制工艺的改进方案。   2001年,机会终于降临,当中科院启动"龙芯"项目时,已经65岁的黄令仪毫不犹豫地重返科研一线,龙芯实验室的条件依然艰苦,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暖气不足,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她追逐芯片梦想的脚步,她常常对年轻研究员说,实验室门口的松树,能在石头缝里成材,正是他们要学习的精神。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2002年深秋,连续二十多次流片失败后,她依然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即便是被送进医院,她的兜里还揣着被体温焐热的测试数据,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终于在2003年收获了成功的果实——"龙芯1号"芯片正式问世。   此后,搭载着国产芯片的北斗卫星开始环绕地球,高铁列车穿梭于青藏高原,隐身战机划破长空,这些科技进步的背后,凝聚着黄令仪等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黄令仪常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从1960年代的艰苦创业,到1984年的被迫停摆,再到2001年的重整旗鼓,她用毕生精力追逐着一个梦想:让中国在芯片领域真正站起来。   2023年4月,这位中国芯片事业的探路者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燃起的火炬,已经照亮了中国芯片发展的道路,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传记,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从找不到一个展位的局外人,到跻身全球芯片研发第一阵营,这条道路上,镌刻着黄令仪等科技工作者的坚实足迹。   信息来源:黄令仪:一生追逐芯片梦   广东政协网

0 阅读:83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