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到贵州视察工作,人群中,他看到一位打扮朴素的乡镇干部,立马走上前主动握手:"你好面熟啊!你是董加耕同志吧!" 这一幕让身边的干部和警卫都愣住了,被乔石认出的这位基层干部,竟只是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乡镇副镇长,常年扎根在贫困山区,默默无闻。 可乔石却一眼就认出他,语气中还带着亲切的熟悉感。 而董加耕,也一脸激动,紧紧握住乔石的手,眼眶微红。 董加耕自幼聪颖好学,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1961年,他以几乎每门功课满分的成绩通过了高考,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国内顶尖学府同时录取。 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高考竞争异常激烈,他的成绩震惊了整个江苏省。 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将踏上光辉灿烂的人生旅途时,董加耕却做出了一个让亲友震惊的决定。 放弃北大的录取,选择响应国家“支援基层、服务农村”的号召,主动报名下乡,深入农村第一线。 这个决定,仿佛石子落水,在他的人生湖面激起了长久的涟漪。 有人问他:“你辛辛苦苦十几年寒窗,考上北大,却放弃,是不是后悔?” 他只是淡然一笑:“我读书,不是为了离开群众,而是为了能帮到他们。” 1962年,董加耕被组织安排前往贵州工作,从江苏平原走进了贵州的山川大地。 他到了最偏远的乡镇任基层干部,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困苦,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火车。 可董加耕没有抱怨,相反,他把自己学到的一切都投入到了当地的发展之中。 他带着群众修水渠、种水稻、推行扫盲教育,甚至还自编教材,夜晚在村口教大人识字。 他相信,教育是改变贫困的根本。 董加耕的决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段感情的归宿。 他的恋人原本也考上了北京的高校,两人曾约定一起奔赴首都求学共度一生。 但在得知董加耕要“自愿下乡”,女方无法接受。 “你这是毁掉自己!”她哭着质问他。 “我不是毁,是开始。”他轻声回答。 最终,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她回到了城市,而他,孤身南下贵州,扎根山野,默默奉献。 在贵州的那些年,董加耕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基层,无怨无悔。 他的敬业和实干最终引起了上级的注意,不仅被多次评为省优秀干部,还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农村改革与扶贫政策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他不像有些人纸上谈兵。 他的话简洁有力、接地气,有极强的实操价值。 一次会议上,他一语道破当时“扶贫指标化”的弊端,引发现场共鸣。 乔石,就是在这些会议中认识了他。 这个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穿着旧中山装的干部,话语质朴却思维深刻,让乔石印象极深。 因此,这一次来到贵州调研,乔石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董加耕,并非偶然。 “我记得你——我们在北京见过好多次。”乔石笑着说,“你是个实在人,说话敢讲真话,是我们需要的人。” 董加耕羞涩地点头:“我一直在基层干着,没啥成绩,还是那些老事。” 乔石郑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成绩。” 随着这次视察的照片公开,董加耕的事迹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关注。 报道中称他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榜样”,甚至有评论认为,他的精神是后来“知识青年服务基层”运动的先声。 但面对荣誉和邀约,董加耕依然选择回到乡镇。 “我来自农民,我就该回到农民中去。”他说。 直到后来年事已高,他才调回省里担任顾问工作。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每月坚持回乡下几次,走访农户、指导扶贫、推进教育普及。 他的名字,或许在光鲜的官员名单中不那么显眼,但在无数农民心中,却是一道不可替代的光。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董加耕
1988年7月,纪登奎由于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年仅64岁。而中央给他拟定的生平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