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菲“肩并肩2025”联合军演上演了一出堪称尴尬的现实版闹剧:本应在实弹演习中被击沉的靶舰——菲律宾海军退役护卫舰“米格尔·马尔瓦尔号”,竟然还没拖到目标位置就自己先沉了。这事一度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中的台词:“这不显得您枪法准嘛!”
先说这艘闹笑话的靶舰:米格尔·马尔瓦尔号。这艘小小护卫舰历史堪称传奇,前身是1944年美国服役的PCE-852护航巡逻艇,辗转南越、最终归属菲律宾海军,直到2021年才退役。算一算,这艘舰服役年头已经跨越三个国家、近80年,堪称“海上不死鸟”。 然而,再坚挺的船到了高龄也撑不住。5月5日早上7点20分,当这艘退役老舰被拖拽到菲律宾三描礼士省圣安东尼奥附近海域、准备作为靶舰执行SINKEX击沉演习时,竟然因海况不佳导致舱内进水,距离预定击沉位置还差4海里就先行“自沉”。官方解释是天气海况恶劣,但军舰作为本就应对复杂海洋环境而设计的装备,只要水密门关得严实,进水沉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显然,这次菲律宾怕是为了演习效果,刻意“留了后门”。
俗话说“该硬的时候软,该沉的时候浮”,但米格尔·马尔瓦尔号却反其道而行之,连靶子都没能当好。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否是菲律宾为了营造“反舰武器强大”的视觉效果而人为设计的“事故”,只是没想到风浪不给面子,直接“提前下岗”。不过笑归笑,这场演习的背后其实藏着美国在印太地区推进前沿武器部署、对抗新兴威胁的更大图谋。尤其是美军首次在菲律宾实地测试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统(IFPC-HPM),这项技术或许比那艘提前自沉的老船更值得我们警惕。 这套名为IFPC-HPM的系统,是美国陆军“间接火力防护能力”(IFPC)计划的一部分,专门用于对抗低空、小型、慢速的无人机群威胁。此次演习中,美军在圣安东尼奥的甘蒂奥基海军基地对该系统进行了首次实弹测试,标志着其在热带海洋环境下的初步实战化验证取得重要进展。
简单说,这种高功率微波武器并不是靠“炸”,而是靠电磁能量直接“烧毁”目标内部电路系统,使无人机、导弹或迫击炮弹瞬间失效、瘫痪。此次测试还联合了固定式无人机防御系统FS-LIDS,实现了“探测+定向能打击”的组合式非动能防御构架。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可持续作战,对无人机蜂群这样的新型威胁尤为有效。演习中,由美军第1多域特遣队主导、与菲律宾空军和美海军陆战队协同配合,从侧面也说明美国正在加快推动“联合多域作战”理念在东南亚落地,打造一个以菲律宾为核心的战术实验场。 我们之所以要格外关注这种系统,是因为它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战争中的“隐形杀手”。IFPC-HPM系统基于美国Epirus公司研发的Leonidas微波装置打造,采用固态氮化镓半导体与软件定义的波形优化技术,可360度追踪打击空中小目标。它无需传统导弹的高昂费用,也不像高能激光那样受气象条件限制。此次在菲律宾热带潮湿环境下顺利完成测试,更意味着它在亚太复杂气候条件下具有实用性和扩展潜力。
按照美军部署计划,这种武器不仅可用于静态设施防御,未来还可能被装载于战术车辆、军舰甚至无人机平台,实现快速前线部署。更关键的是,一旦这些系统在第一岛链国家中全面布设,将极大提升美国盟友的“空中拒止”能力,对中国及其他区域国家的无人侦察与远程打击能力构成压力。 米格尔·马尔瓦尔号“提前沉没”的桥段,当然可以当作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场联合军演中暴露出的更深层趋势——美国正通过与菲律宾等国的联合演训,测试并部署下一代非动能武器,为其在亚太地区的多域作战体系积累经验。在美军战术持续“轻量化”“智能化”的背景下,从高超音速武器到高功率微波系统,美国正在构建一个融合电子战、定向能与常规打击的“新三位一体”战术框架。菲律宾不过是它选中的前沿试验场,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虽然这场演习的靶舰掉了链子,但美军在武器系统上的前进步伐,半点也没走偏。
未来的战场,或许不再只有“火与钢”的碰撞,更有“光与波”的无形较量。而这场“沉舰未击,电波先行”的军演,正是这种趋势最具象的体现。我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在下一代战场上保持应对能力——不只是“打得准”,更要“防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