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王月贞因叛徒出卖被捕。临刑前,王月贞从亲人手中接过仅4个月大的儿子,在刑场的黄土地上铺开一床灰色毯子,坐上去,轻抚着儿子,含泪给儿子喂最后一次奶。 那年深秋的湖南常德,枯黄的树叶打着旋儿落在青石板路上。 城西的露天刑场围满了百姓,人群中央站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子,灰布衣裳上沾着泥点子,乱发被风吹得贴在脸上。 她怀里搂着个裹在蓝花布里的婴儿,孩子的小手正攥着母亲的衣襟。 刽子手们端着枪站在三步开外,枪管在阴云下泛着冷光。 这女子叫王月贞,是当地出了名的"女赤党"。 她出生在常德乡下,爹娘守着两亩薄田把她拉扯大。 那时候乡下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可王家二老硬是咬着牙供闺女念完高小。 教书先生总说,这丫头要是托生成男儿身,准能考个秀才。 谁也没想到,这个独生女十八岁那年瞒着爹娘剪了辫子,跟着省城来的学生闹起了革命。 城里茶馆的说书人讲过,王月贞结婚那日新娘子不坐花轿,穿着对襟褂子自己走到夫家。 她男人也是个"不怕死的",两口子成天带着农民兄弟扛着锄头跟地主斗。 冬天闹饥荒,王姑娘领着佃户们冲进粮仓分粮食,吓得赵家老爷连夜逃去长沙。 这事儿在洞庭湖两岸传开了,老百姓都说她是"活观音",衙门里却把她的画像贴满了大街小巷。 眼下刑场上,国民党军官第五次扬起怀表:"王小姐可想清楚了?" 他故意把怀表链子晃得哗啦响,"这洋表走一圈只要三刻钟,您儿子吃奶能顶几个时辰?" 围观人群里传出压抑的抽泣声,王月贞没接话,低头解开灰布衫的盘扣。 原本聒噪的士兵突然像被掐住脖子,上百双军靴不约而同转向外侧,这些平日耀武扬威的汉子,此刻竟没人敢抬眼。 婴儿吮奶的声音在死寂中格外清晰,据当年在场的老乡回忆,孩子吃着吃着突然吐了奶,哇的一声哭起来。 王月贞用袖子擦掉孩子嘴角的奶渍,手指抚过婴儿后颈那块铜钱大的胎记。 这个动作后来被党史研究者反复提及,认为体现了革命者的人性光辉。 而离刑场两条街外的天主教堂传来钟声,惊起一群灰鸽子。 枪响前最后五分钟,王月贞托着孩子交给乡邻。 她丈夫三个月前死在长沙陆军监狱,行刑前把贴身戴了七年的怀表交给狱卒,求他们给孩子换袋奶粉。 这事儿是二十年后常德解放,那个狱卒来政府坦白时才揭开的秘密。 如今这怀表就摆在湖南省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玻璃柜里,表壳上的弹痕还清晰可见。 当地县志记载,王月贞牺牲当天傍晚,常德城突然刮起怪风。 刮得满街招幌乱晃,刮得刑场的黄土漫天飞。 老百姓都说,这是老天爷在给烈女送行。她留下的儿子被农会秘密送到沅江对岸,后来跟着养父母姓了李。 八十年代县里修地方志,工作人员在江西找到这位烈士遗孤,他已是两鬓斑白的铁路工人,提起母亲只说记得襁褓里有股淡淡的艾草香。 其实,王月贞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就负责地下交通站工作。 她常扮成卖针线的货娘,把情报塞在缠线板的布里。 有次遭遇民团盘查,她当场把密信吞进肚子,还笑着跟团丁说:"老总要不要尝尝我娘家做的糍粑?" 这种急智让她的上级在回忆录里感叹:"这样的同志,比男儿更让人放心。" 刑场东南角有棵百年老槐树,树身上至今留着模糊的弹孔。 每年清明,都有不知名的老人来树下烧纸。 民政局干部说,这些多是当年受过王家恩惠的佃户后代。 王月贞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地方花鼓戏,戏台演到刑场诀别那场,台下总有人抹眼泪。 有老观众发现,演王月贞的旦角每次都会在灰布衫里衬块红绸子,说是要给英魂添点喜气。 2011年常德市政改造,原刑场旧址挖出块带弹孔的青石板。文物局请来专家鉴定,确认是民国初年的铺路石。 现在这块石头陈列在常德会战纪念馆,旁边的解说牌上写着:"无声见证者"。有细心的参观者发现,青石板的裂痕走向,酷似中国地图的轮廓。 资料来源: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三湘英烈传》 常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德地区志》 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湘鄂西苏区档案
1944年12月,因为叛徒出卖,原抗联三路军特派员于天放被关押到日寇监狱。一天夜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