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广东惠阳渔民苏就带决定带领全族逃港。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家族的两艘大渔船和渔具留在原地,然后带领整个家族老老少少48口,分乘四艘完全靠人力的小渔船出逃,最终安全抵达香港。 那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最难熬的时期,内地饥荒严重,渔业生产又受制于层层政策限制,哪怕是海边的渔民,也吃不上一口饱饭。 那时候,苏家日子难过得紧。米缸早就见底,全靠番薯和野菜勉强糊口,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眼睛都没了神。 一天到晚,苏就带带着儿子们撒网、收网,却往往只拖上来几条巴掌大的小鱼。 村子里常有风声传来,说香港那边的日子比这边好过多了。什么码头工人月月领工资,还有机会攒钱买楼,最重要的是——能吃饱饭。 苏就带一开始还不敢信,直到有一天,他在集市上偶遇一个逃港失败又被遣返的老乡。 那人穿着整齐,说起香港街道灯火通明,超市里大米成堆,人人脸上有笑,眼里有光。那一刻,苏就带的心里突然燃起一把火。 “不能再等了。”他暗下决心,要带全家闯一闯。 从那天起,苏就带一边维持日常生活的样子,一边暗中筹划逃港。他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迁徙,而是一场与命运搏斗的赌博。 他开始悄悄收集物资,咸鱼干、番薯干、清水用玻璃瓶封好,一一藏在地窖深处,盖上旧席子,撒上稻草防潮。 他还趁着夜里人静,悄悄修补那几艘小舢板。船太旧,缝隙漏水,他用麻绳和柏油一点点填补,手上全是水泡。 为了不引起注意,他故意把家里那两艘大的渔船停靠在村口的港口,还时不时打磨渔具做样子。邻里间问起,他就说最近风头紧,船太大容易被抓,不如划小船碰碰运气。 终于,1960年3月的一个凌晨,天还没亮,苏就带悄悄唤醒家里人。整个家族48口人,包括老母亲、弟弟妹妹、儿孙媳妇,一个不落。 他们分乘四艘小舢板,全凭人力划桨,一路向南,朝着香港海域进发。 那一夜,星光冷冷的,风不大,是个适合出逃的好日子。 他们每艘船上都有一个熟悉水性的男人掌舵,还有人负责分发水和干粮。孩子们用旧布条缠住嘴,生怕哭声引来巡逻船。 老人靠在船舷边,手里紧紧攥着自家祖宗牌位,那是他们唯一舍不得丢的“家”。 刚出发时,一切顺利。可没划出多远,远远传来军艇的马达声,几个孩子吓得想哭,苏就带一把按住:“别怕,蹲下,不许动。” 他让大家停桨,把船靠在红树林边,贴着岸边躲了一个多钟头,直到天边露出鱼肚白,才又悄悄开划。 白天,他们不敢露头,只在滩涂和芦苇荡里藏身。夜里再继续前行。靠干粮和水硬撑着,饥饿加寒冷让人几次想放弃,但苏就带咬着牙,坚持到底。 他知道,只要撑过这片水域,就能抵达自由。 就这样,划了整整三夜四天。那天清晨,他们终于靠近香港浅水湾海域。远远地,看见岸边有灯,能听见远处传来汽车喇叭的声音。那一刻,不少人哭出声来。 登岸后,他们遇到几个在香港早已定居的潮汕同乡,对方一听他们是“全家逃港”,赶紧带他们去警署登记避难。 虽然初时只是住在收容所,生活依然艰苦,但至少,不再担心饿死,也不用天天怕有人上门抓人。 后来,在香港慈善组织的安排下,苏家人被安置在新界附近的廉租屋。苏就带靠着打零工、修船、摆摊,硬是把全家慢慢安顿下来。 几年后,几个孩子读书、参军,日子一天天好转。每逢年节,苏家人仍会围坐一起,说起那次惊心动魄的逃亡。
专家炮轰对广东人“开水烫碗”感到恶心,他说:明明餐具都经过消毒,用的时候却非要再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