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不冤!广东,大爷去榨油店现榨100斤花生,最后榨出44斤花生油,47斤花生麸,大爷一想不对劲,剩下的9斤去哪里了,就怀疑老板有猫腻,于是闹着要拆机器,老板无奈只能同意,然而机器拆了,却没有发现少的那一部分。网友:一看大爷就没做过农民!
广东街头某榨油坊的监控画面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对着电子秤反复计算。他带着自家晾晒的100斤花生前来榨油,最终得到44斤金灿灿的花生油和47斤深褐色花生麸。
当发现总重量凭空蒸发9斤时,老人执意要拆解价值数万元的榨油设备查验,这场看似荒诞的纠纷背后,折射出都市人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断层。
现榨油坊的金属机器轰鸣声中,花生颗粒在高温压榨下经历着物理嬗变。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检测,优质花生仁含油量约为45%-55%,但实际出油率受品种、含水量、储存条件多重影响。
新鲜花生含有约8%水分,在150℃压榨过程中,这些水分连同部分植物纤维会随蒸汽消散。花生麸作为残渣,仍含有3%-5%残存油脂及大量粗纤维,其重量接近原料半数属于正常现象。
类似的质量守恒谜题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菜市场采购的活虾烹饪后缩水三成,新鲜竹笋剥壳损失过半,这些变化都源于食材物理形态的转变。
就像烘焙咖啡豆会减轻20%重量,花生在榨取精华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部分物质的离析。那位较真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若用传统木榨工艺,出油率还要再低10%以上。
榨油坊主最终拆开所有机械部件自证清白,锃亮的螺旋压榨轴、光洁的滤网槽道里确实未见油料残留。
这场风波虽以误会收场,却给现榨行业敲响警钟,当古法工艺遇上现代消费者,需要更透明的知识普及。
从花生到油品的转化之旅,本质是自然界物质形态的重组。那些"消失"的重量并未真正湮灭,它们化作蒸汽中的水分子,成为纤维碎屑,最终以另一种形式回归生态循环。
这堂价值9斤花生的物理课提醒我们,面对传统技艺时,既需要保持合理质疑,更要怀揣科学认知的敬畏。
消息来源:抖音博主卖油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