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国防科学家杨强提出“新体制雷达”方案,却遭专家质疑:“连美国研究了20年都没成功,你凭什么行?黄海舰队被美军电子战机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你却折腾这个?”杨强坚定回应:“给我187天,我能让雷达‘看’得更清楚!” 1994年10月,中国黄海海域爆发了一场震动中美两国的军事对峙。美军“小鹰号”航母编队闯入中国领海,他们搭载的EA-6B电子战飞机对解放军雷达系统实施高强度干扰,制造出“200架战机”的虚假信号,导致我军雷达站陷入混乱。 这场危机暴露了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致命短板:雷达系统抗干扰能力薄弱,面对美军先进技术时几乎无计可施。 时任海军某个部的技术军官杨强亲历了这场对峙,他在战后总结中写道:“没有自己的‘电子盾牌’, 五年后,已经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骨干的杨强,向国防科工委提交了一份名为“新体制雷达”的研发方案。 该方案提出通过多路径传播机理和智能杂波抑制技术,突破传统雷达易受干扰的局限。 然而,这份凝聚心血的提案却在专家评审会上遭遇冷遇。 面对质疑,杨强并没有退缩。他在答辩会上展示了三组数据:一是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军故技重施实施电子干扰,导致我军雷达误判率达42%。 二是国内某型驱逐舰在南海演习中因雷达受干扰,误将友舰识别为“敌舰”的案例。 最终,国防科工委批准了为期187天的原理样机研制计划,但仅拨付70%的预算。 在项目启动会上,团队成员忧心忡忡:“连美国都没搞成的技术,我们这点资源……” 不过在研发的过程中充满了坎坷,初期样机在哈尔滨郊外测试时,遭遇强电磁干扰导致信号失真。 团队连续72小时排查,发现是附近广播电台的谐波干扰。 杨强当机立断:“把干扰源当作训练对象,正好验证我们的杂波抑制算法。” 1999年11月,样机被秘密运往东海某试验场。在模拟美军EA-6B的电子攻击下,传统雷达屏幕出现大面积雪花,而新体制雷达仍能清晰显示目标轨迹。 2000年6月,该雷达在南海实兵对抗演练中经受住考验。 新体制雷达的成功,直接推动了中国电子战能力的跃升。 2003年,基于该技术的舰载电子对抗系统批量列装;2012年衍生出的陆基反隐身雷达在东海识别出美军F-22战机。 回望1999年的抉择,杨强在晚年访谈中坦言:“当时压力远超技术难题。但黄海之耻告诉我们,核 新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唯有自主创新。” 从1994年黄海受制于人到2023年南海电磁争锋,中国电子战能力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 杨强团队187天的攻坚,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彰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越是封锁越要突破”的韧劲。 正如他在日志扉页所写:“雷达之眼,既要看得远,更要看得透,这‘透’,是穿透电磁迷雾的智慧,更是穿透技术封锁的决心。”
1999年,国防科学家杨强提出“新体制雷达”方案,却遭专家质疑:“连美国研究了2
清风徐来舞
2025-05-26 15:16:3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