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开战前,中国提前买下千台发动机,西方很好奇中俄想干什么?美国智库发布报告称,

依秋聊趣 2025-05-27 12:28:03

俄乌开战前,中国提前买下千台发动机,西方很好奇中俄想干什么?美国智库发布报告称,在2022年俄乌开战之前,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千台发动机,远超2020年统计的460多台发动机。 先说咱们的战斗机“心脏”有多难。早年间,中国战机就像被人掐住了喉咙——发动机全靠进口,自己造的总是掉链子。 就说WS-10“太行”发动机,1987年就立项了,结果研发了整整20年,到2005年才勉强能用;还有早期的WS-10原型机,寿命只有30小时,飞几次就得大修,而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寿命能达到400小时以上。 最关键的是,那时候歼-10都造出来了,发动机却跟不上,只能硬着头皮从俄罗斯进口AL-31FN。人家俄罗斯还牛气哄哄的,只卖整机,连维修手册都不给,生怕技术泄露。 最尴尬的是歼-15舰载机。这飞机2012年就上航母了,可早期型号用的还是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这发动机本来是给陆基战斗机设计的,根本不适合航母上的高湿度、高盐度环境,结果故障率高得吓人。有传闻说,部分AL-31F在歼-15上的大修时间只有300小时,远远达不到设计寿命。 再看运-20“鲲鹏”运输机。这飞机2013年首飞,可很长一段时间都装着俄罗斯的D-30KP-2发动机。可谁不知道,D-30KP-2是苏联70年代的技术,油耗高、推力小,运-20用它就像大马拉小车,性能大打折扣。 还有歼-20隐身战斗机。早期的歼-20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改进型发动机,推力不够,隐身性能也受影响。中国虽然在研发WS-15,但进度一直不顺利。2022年珠海航展上,歼-20终于换上了国产的WS-10C发动机,推力达到14.5吨,可这时候离歼-20首飞已经过去11年了。 没办法,中国只能一边用着俄制发动机,一边加速研发咱自己的东西。 可好巧不巧,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的军工产能优先保障前线,出口自然就缩水了。就拿D-30KP-2来说,俄罗斯自己的伊尔-76运输机、图-160轰炸机都等着用,哪儿还有多余的卖给中国? 所以,中国提前在2021年把最后一批D-30KP-2拿下,算是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要是没这一手,运-20的量产就得卡脖子,战略投送能力可就大打折扣了。 西方媒体总爱脑补中俄联合搞事情,什么“军事同盟”、“技术共享”之类的。其实中国买俄罗斯发动机,纯粹是出于现实需要。国产发动机虽然在进步,但还没到能完全替代进口的地步。 就像WS-10,2022年虽然能批量生产了,但产能有限,还得优先保障歼-20、歼-16等新型战机。老型号的歼-10A、歼-11A,还得继续用俄罗斯的发动机。而且,俄罗斯的发动机价格便宜,维护也方便,中国一口气买上千台,既能保证供应链安全,又能压低成本。 另外,俄罗斯在战争中被西方制裁,很多零部件断供,军工产能也受到影响。中国这时候加大采购,其实也是在帮俄罗斯一把,同时给自己囤积点“战略物资”。毕竟,谁也不知道未来国际形势会怎么变,多存点发动机,总比临时抓瞎强。 说白了,中国提前买发动机,就是为了补上“心脏病”这个短板。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虽然在努力攻关,但这条路太难走了。 从WS-10到WS-15,每一步都充满了坎坷。在国产发动机完全成熟之前,适当进口一些俄罗斯的发动机,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务实之策。等咱们的WS-15、WS-20彻底搞定了,谁还愿意看别人脸色?到时候,西方记者们再想炒作“中俄发动机交易”,估计得自己找别的话题了。

0 阅读:495

猜你喜欢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