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估计也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部的大山里历经10年艰苦建设,建成了世界第一高坝水

纸短情长啊 2025-05-27 15:51:53

美国估计也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部的大山里历经10年艰苦建设,建成了世界第一高坝水电站,它就是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 改写了世界水电的发展历史,创造了5项世界第一。 信源:金投网——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2025年5月1日,大渡河上游,一道闸门缓缓闭合,海拔2500米的峡谷间,1.1亿立方米的河水——差不多八个西湖的水量——开始汇聚。这不仅是水的“收纳”,更是一座高达315米的混凝土巨无霸——双江口水电站——“心脏”开始搏动的信号。 这座水电站,打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系列极端的技术难题,建设者们管这叫“六高”极限挑战。头一个就是高海拔,2400多米,青藏高原边上,人和机器都喘不过气。然后是那315米高的坝体,妥妥的世界第一高,这么个大家伙,结构稳不稳得住,本身就是个大问号。 再有,高达37.8兆帕的初始地应力,什么概念?等于在3800米深海里受的压力,在这样的地方挖地下厂房,跟在“定时炸弹”旁边干活没两样。 泄洪设施也不含糊,水流速度比高铁还快,那冲击力,想想都咋舌。还有460米高的人工边坡,怎么让它稳当当地待着,也是世界级的难题。最后,极端的高寒气候,冬天零下36摄氏度,想按老法子浇混凝土?门儿都没有。 面对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挑战,中国的工程师们还真就拿出了办法。比如大坝防渗,他们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夹心结构”:外层是堆石体,够结实;核心呢,是一道只有1.2到2米厚的砾石土心墙。 别小看这薄薄一层,它才是“防水芯片”。对黏土和砾石的配比要求那叫一个严,必须是30%到35%的黄金比例。 怎么铺呢?他们发明了“龟背式填筑法”,学乌龟壳的曲面,一层层铺,每层控制在0.8到1.2米,再用上5G无人机群智能碾压,保证碾压轨迹误差小于5厘米。最终,这渗透系数低到啥程度?每秒也就一根头发丝那么点儿。 再说那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天气,混凝土怎么浇?团队用上了“气膜仓+定日镜”的组合。大气膜仓给施工区造了个15℃的恒温房,42面定日镜就跟向日葵似的,追着太阳把光聚过来加热,保证混凝土在“生命禁区”也能24小时连轴转。 地下厂房那边,高地应力虎视眈眈,怎么办?2000多个微震传感器织成一张大网,实时盯着岩体里芝麻大的动静,再用超前钻孔技术提前放放“气”,把岩爆风险压到0.3%以下。那 至于那相当于从83层楼顶泼下来的高速洪水,工程师们用“阶梯-深孔联合消能技术”和抗冲磨强度高了3倍的C100特种混凝土,也给收拾得服服帖帖,保证泄洪建筑百年安稳。 除了这些,在人力投入方面,工程建设高峰期作业人员达 2600 余名。2025 年春节期间,仍有 2000 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扎根现场。他们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默默奉献,为工程的推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且在双江口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还涌现出众多杰出个人,他们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工程推进的关键力量。 刘海洋作为机电管理处主任,带领团队实现了水轮机安装的高精度控制,确保了设备的平稳运行。彭显国在工程管理中成功攻克了高地应力下的变形难题,打造了高质量的地下厂房。陈云主持的抗冲耐磨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为泄洪系统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王楠和郭春龙分别在设备维护和售后服务方面表现突出,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李鹏自项目伊始便坚守一线,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推动工程建设稳步前进。 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24 年 8 月 18 日,双江口水电站库周交通工程发生坍塌事故,造成 4 人死亡,另有 3 人重伤、3 人轻伤。这一事故不仅给遇难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给工程建设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双江口水电站的建设历程,是无数建设者辛勤付出、默默坚守的写照,他们在追求工程建设目标的道路上,历经艰辛,付出巨大代价,其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与铭记。 不过,双江口水电站的价值,可不光是工程本身有多牛。它更像一颗致力于绿色发展的“生态心脏”。一旦全面开动,一年发电超70亿度,足够300多万户家庭用一年。 更重要的是,每年能少排718万吨二氧化碳,等于给地球多种了几十万公顷森林,实打实地为中国的“双碳”目标出份力。生态保护上,建设者们也没含糊。他们还投了2.3个亿建仿自然鱼道,让大渡河里那些珍稀的特有鱼类能安心洄游生娃。 双江口水电站从2015年开工到成功蓄水,这十年磨一剑,不光是中国基建从“铺摊子”到“上台阶”的证明,更是新一代建设者“敢啃硬骨头、追求顶呱呱”精神的写照。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