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人尸体挖出来,精心打扮后进行展示,有人甚至和尸骨亲密合照。这么荒唐的活动竟每三年进行一次,被当地人称为“净尸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印尼苏拉威西岛的高地上,托拉雅人正忙着准备三年一度的特殊仪式。 这不是普通节日,而是当地人称为"Ma'nene"的净尸礼。 八月的山风裹挟着咖啡豆香气,男人们扛着新编的竹席走向悬崖边的石穴,女人们捧着崭新的格子布衣裳,孩子们追着彩色气球在槟榔树下嬉闹。 谁家院子里飘出烤乳猪的香味,就意味着这户人家要接回长眠地下的亲人了。 托拉雅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与众不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文化遗产记录,这个山地民族将死亡视为生命循环的重要环节。 他们相信亲人死后会踏上前往"Puya"的旅程,那是个需要步行七天的灵魂栖息地。 因此遗体不能草率处理,得用特殊方法保存。 先用草药汁液清洗内脏,再用棕榈酒浸泡裹尸布,最后放在通风的竹架上自然风干。 经过这种传统防腐处理的遗体,能保持数十年不腐。 净尸礼当天,村口榕树挂满彩色经幡。 八十岁的玛尔塔大婶指挥着儿孙们打开祖父的悬棺,这是她第三次参加丈夫的净尸仪式。 青壮年踩着竹梯攀上五米高的崖壁,用棕榈叶扫去棺木上的蛛网。 当裹着红蓝格纹布的遗体被小心抬下来时,等候多时的家人立即围上去。 年轻媳妇捧着盛满清水的铜盆,用柠檬叶沾水轻拭遗体的面庞,动作轻柔得像在给新生儿洗澡。 更衣环节最讲究。 玛尔塔大婶从樟木箱取出崭新的白衬衫,这是照着丈夫生前最爱的款式缝制的。 孙子辈的孩子们争着给曾祖父系领带,十二岁的小巴朗特意选了印着摩托车图案的领带。 老人活着时最爱听他讲镇上摩托车比赛的故事。 最后给遗体戴上茶色墨镜时,围观的村民都笑了:"老爷子现在比镇上的年轻人还时髦。" 游行队伍要绕着村庄走三圈。 四个壮年男子抬着竹制轿椅,遗体端坐其上仿佛在检阅自己的领地。 经过自家稻田时,玛尔塔大婶往空中撒了把稻谷,这是告诉丈夫今年收成好。 村小学的孩子们举着纸扎的摩托车模型跟在队伍后头,这是他们美术课的手工作业。 摄影师在队伍前后跑动,既要拍全景也要抓特写。 这些照片要寄给没能回家的亲戚,还要贴在家族相册里。 午后的宴席最能体现托拉雅人的待客之道。 院子里支起二十米长的竹棚,芭蕉叶铺成的餐桌上,烤乳猪旁边摆着智能手机充电器。 来自法国的背包客皮埃尔啃着棕榈糖糯米糕,手机镜头对准正在跳舞的村长。 这个戴牛仔帽的老头边跳边唱:"我的老伙计在云上看,咱们今天吃肉他喝汤。" 村民们轮流过来和皮埃尔碰杯,用夹杂着印尼语和荷兰语的英语解释:"不是我们挖坟玩,是要让老人家看看新房子。" 经济账是净尸礼的重要考量。 根据印尼国家统计局数据,托拉雅地区户均年收入约合人民币2.3万元,而传统葬礼花费要8-15万元。 多数家庭选择"分期安葬":亲人去世先简单入殓,等攒够钱再补办正式葬礼。 玛尔塔大婶家这次办净尸礼花了三头水牛的钱,不过她笑着说:"孙女婿在雅加达开了修车行,老爷子知道了肯定高兴。" 重葬仪式在日落时分开始。 遗体换上第三套衣服,这次是参加教堂礼拜的正式西装。 家族墓地建在整块岩石凿出的洞穴里,位置越高代表地位越尊贵。 玛尔塔大婶把孙子的大学毕业证复印件塞进丈夫口袋,又放了个U盘,里面存着重孙子的周岁录像。 当悬棺重新推回石穴时,晚霞把崖壁染成金色,不知谁家的收音机飘出教堂唱诗班的歌声。 这个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正面临新挑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有些家庭开始用充气娃娃代替真人参加游行。 政府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2019年有超过2万游客参观净尸礼,带来的收入让村民们又喜又忧。 玛尔塔大婶的孙子偷偷说,下次要给曾祖父换身足球明星球衣,这样拍出来的视频点击量肯定高。 夜幕降临时,村里办起露天电影。 银幕上放着三十年前的老纪录片,画面里玛尔塔大婶还是新媳妇,正在给公公整理领口。 夜风掠过稻田,带着槟榔花香和若有若无的熏香味道。 悬崖上的悬棺静静俯视村庄,仿佛在等待三年后的再次相见。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每3年,他们就会挖出亲人的尸骨精心打扮(4))
把死人尸体挖出来,精心打扮后进行展示,有人甚至和尸骨亲密合照。这么荒唐的活动竟每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5-28 15:02: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