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胤礽:从太子到囚徒,临终前的释然与感激

文史讲解 2025-06-30 16:36:42

1724年冬天,前太子胤礽病入膏肓。他托人给雍正帝带话:“皇上,我是大不孝的罪人,按说您登基后若是想杀我,我绝活不到今天,可是承蒙您的关照,我这两年过得还不错,我很感激。谢谢了,老四。”这番话,带着几分释然,几分感激,还有几分无奈。

康熙年间,胤礽是太子,是官宣的接班人。立得早,宠得高。年纪轻轻,管军政,坐中宫。别人叫他“二阿哥”,朝里叫他“太子殿下”,风头压一代皇子。康熙看他沉稳,信他能继位。立太子那年,他才七岁。

可太子不好当。人多事杂,兄弟们不服。他常年被盯,一举一动都在眼皮底下。后来出了事。宫里起风波,说他结党,说他乱政。康熙一怒,废了他。第一次废太子,他惊。跪求、哭诉,康熙心软,过两年又把他立回来。但事没完。他越来越不稳,越来越急。又有大臣举报,说他骄横,说他病态,说他心术不正。康熙彻底放弃,第二次废太子,不再回头。

废了,就不能走动。也不能说话。胤礽被关在咸安宫。门口有人守,信件都查。朝里没人敢提他。宫里没人敢理他。他是“废太子”,是一个不在名单里的存在。从1708年开始,到1722年康熙去世,他在咸安宫关了整整十四年。十四年,不是牢,不是宅,是禁闭。没人跟他说实话。他也不再问未来。

最讽刺的是,他名叫“胤礽”,但因雍正即位,避讳皇帝名“胤禛”,他改名叫“允礽”。一个人,连名字都不能保留,身份从太子变成符号。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这位“老四”,是他当年看不上、瞧不上的弟弟。雍正坐稳江山,对他没动手。允礽关在原地,没升没贬。吃穿都够,日子虽冷清,但不苦。到1724年,允礽病危。宫医也无策。他知道自己活不久。临走前,他让人给雍正捎句话:“我是大不孝的罪人。你若要杀我,我活不到今天。承蒙关照,这两年过得不差。谢谢你,老四。”没加称呼,不叫皇上。不叫哥哥。只说“老四”。一句“谢谢”,不是求情,不是指责,是一口老气,一段回味。

这话传到雍正耳里,据说皇帝沉默许久。允礽死后,雍正给他安排葬礼。不是王,也不是太子。他给了个“理亲王”的称号,算是补点体面。大殓那日,雍正亲临。朝中官员都惊了。谁都知道,这是废太子,是那个被皇帝两次打下神坛的人。可雍正来了。他跪了,鞠了躬,起身时没说话。这一场送别,是兄弟的和解,也是一段政斗的落幕。

宫廷里没有真正的亲情,但有算不尽的账。雍正后来设“密诏立储”制度,不再明立太子,就是不想再出第二个允礽。一个人的失败,教会了朝廷另一种做法。允礽说的“谢谢”,像是一口叹息,也像一声了断。他从太子变废人,从主角变局外人,从高位跌进空壳。十四年囚禁,两年安稳,换来一句“我感激”。听来简单,背后千斤。兄弟之争,不留情。但落幕时,有人记得旧情,也许这,就是清宫里少见的温情残火。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文史讲解

文史讲解

欢迎关注!说点你不知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