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宋代在今陇西县设置通远军的重要性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北宋,印面5.5×5.3厘米,通高4.9厘米。印铜铸,柄钮,印文字体出现重叠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宋代地方政区划分为路、州、县三级。军的级别有两种,一与州同级而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而隶属于州,通远军防城属后者。此印即北宋通远军防城管理库藏物资的官署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据《宋史·卷十五·本纪十五·太宗二》记载:“五月辛巳,诏以古渭砦为通远军,命王韶兼知军。行教阅法。”通远军,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治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定西、陇西、通渭、漳县、武山等地。 又据《宋史·卷十九·本纪十九·徽宗一》记载:“十二月乙巳,升通远军为巩州”,即崇宁三年(1104年)通远军升为巩州,辖境未变。 通远军是北宋时期设置的重要军事机构,位于今甘肃陇西县。它的建立和发展在北宋的军事和政治版图中占据了显著地位。 建置背景 通远军的前身是古渭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将其升格为通远军,并任命王韶兼知军。这一升级标志着北宋向河湟地区进军的战略步骤,通远军成为关键的桥头堡。 军事与地理重要性 地理位置: 通远军地处熙河、秦凤四达之冲,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据点。 战略意义: 作为进军熙河的基地,通远军承担着防御和进攻的双重任务,对维护边境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历史发展 地名变迁: 通远军在元丰四年至五年(1081-1082年)曾面临地名变更的讨论,最终于崇宁三年(1104年)升格为巩州。 行政变化: 随着地名和行政级别的变化,通远军多次在北宋的行政调整中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和职能。 文化与社会影响 通远军的设置也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文化的传播。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建议下,在通远军兴建蕃学,吸引蕃部子弟入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典聚平台·《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2.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 3.汪圣铎《宋史探研》 4.吴钩《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
略谈宋代在今陇西县设置通远军的重要性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北宋,印面5.
西部沙漠文化
2025-07-01 22:46: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