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宗商品:供给侧工作预期——改革还是缓和?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度聚焦“统一大市场”建设,明确点名要打击企业之间过度竞争所导致的恶性降价,并提出“有序退出落后产能”。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政策重心或将从过去以限产稳价为主的“减量管控”,进一步转向真正的“产能出清”。在高盛看来,这一方向上的任何实质举措,都将尤其利好已制定具体减产方案的行业——钢铁和水泥最为突出。 🏭中国大宗原材料领域长期深陷过剩泥潭:钢铁和水泥的过剩比例高达30–50%,即便放眼光伏、电池、电动车、功率半导体、空调和工程机械这几大全球核心赛道,过剩率也普遍有30–40%。过去一年,政策工具主要停留在“反内卷”式的限产、托价,短期虽能避免产品跌破现金成本,却难以启动新一轮景气,因为产能基数并未真正下降。而本次官方首次在高层文件中提到“退出”,意味着政策思路或正悄然切换,由“托底”走向“瘦身”。 🛠️若后续指引得以落实,钢铁行业或将率先受益:按既定方案,今年下半年有望正式启动5000万吨粗钢削减目标,这将令2H25产量较上半年平均水平收缩12%(同比降6%),市场供给缺口甚至可能接近2021年下半年那轮近10%的紧缺,届时钢企利润和出口竞争力大概率同步好转。水泥方面,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末行业内“未获批”熟料过剩量逾4亿吨(占比18%),再叠加能耗限额和最低开工率要求,最终可能有22–27%的产能被迫关停;这足以把全国熟料利用率从不足50%提升至70%,行业平均毛利有望恢复至每吨80元以上。 📊总体而言,政策是否最终走向“供给侧改革”仍需观望,但无论是钢铁5000万吨削减指标,还是水泥对高耗能与违规产能的清理,若能切实落地,都将为基本面已出现边际改善的传统周期板块注入更具持续性的上行动力。
📈中国大宗商品:供给侧工作预期——改革还是缓和?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
丹萱谈生活文化
2025-07-06 17:43:25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