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封信,为什么陈毅能被授予元帅军衔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的中国,新国家的建设蓝图正在一笔一划地变成现实,也就在这一年,人民军队酝酿着一场深刻变革——实行军衔制。 这不仅是军队正规化的需要,也是对那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们功勋的一次集体加冕,一份包含朱德、彭德怀等十一位高级将领的元帅初步名单,很快摆上了决策层的案头,似乎大局已定。 谁知,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让这份名单差点重写,提出反对的,是刘少奇,他的逻辑非常清晰:军衔是对当下军职的确认,而不只是对过往功劳的追授。 并且标准必须铁板一块,不能因为人情或政治地位就开口子,在他看来,陈毅已经脱下军装,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还兼着外交部长,主要精力都在政务上。 既然如此,陈毅就应该像董必武、林伯渠这些老同志一样,在政府体系里发光发热,何必再“混”进军队的序列里来?刘少奇在书记处会议上态度坚决,认为这道口子一旦开了,军衔制度的严肃性就保不住了。 当然,刘少奇的坚持并非针对陈毅个人,他心里有个人选,那才是他眼中纯粹的军人——粟裕。 而且粟裕的战功无可挑剔,是华东野战军公认最能打的将领,他没什么显赫背景,也不站队拉派,纯粹靠战场上一次次硬仗打了出来。 从井冈山的小兵到方面军的统帅,粟裕的军事才华和战略眼光早已得到证明,刘少奇认为,元帅的名单里,应该有这么一个代表着解放军最高实战水平的将领。 可是,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在北戴河的周恩来耳中,他立刻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周恩来看的,却远不止军衔本身。 这是一笔政治账,更是一笔历史账,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等开会讨论,立即提笔写信,要把自己的态度清清楚楚地摆出来。 并且周恩来认为,陈毅绝不能从元帅名单里拿掉,这不只是陈毅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对整个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敌后抗战历史的承认。 但陈毅是谁,他不仅是个人,更是一个符号,井冈山时期,他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长征开始后,他奉命留在南方,硬是靠着几十号人在国民党的层层围剿下,撑起了南方游击战争的旗帜。 抗战爆发,陈毅又一手拉起新四军的队伍,在华中地区稳定局面,整合力量,为中央的战略部署打开了南线通道,到了解放战争,陈毅更是华东野战军的“定盘星”,负责统筹全局,稳住后方。 哪怕周恩来在信中没有用什么激烈的词句,只是把陈毅在每个历史关头的分量一一摆出,甚至还搬出了苏联的布尔加宁元帅(时任部长会议主席)作为例子,说明高级干部在军职与政务间的灵活安排,有时候恰恰是政治大局的需要。 有意思的是,就在高层为他“争”得不可开交时,事件的另一位主角粟裕,却表现得像个局外人,他对授衔这事儿看得很淡,从没主动争取过,更别提向谁伸手了。 哪怕粟裕几次三番对毛主席说,自己比起那些从红军一路走过来的老帅,资历还浅,授个大将就心满意足了。 但粟裕心里明白,军衔过高,难免会引发内部的议论,他也无意卷入这些纷争,比起肩上多颗星,他更在乎的是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最终拍板的,还是毛主席,他看过了周恩来的信,也了解粟裕本人的态度,综合权衡了各方意见。 于是,一个颇具政治智慧的方案出炉了:陈毅被列入元帅名单,全了历史的体面和政治的代表性;而为了平衡制度的严肃性,也考虑到粟裕的战功和个人意愿,粟裕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且位列十大大将之首。 在1955年9月23日,决议公布,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十位元帅的名单尘埃落定。 这场风波并未在高层留下任何芥蒂,陈毅继续在外交舞台上为新中国开疆拓土,粟裕则将全部心血投入国防建设和军事研究,两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依旧是共和国不可或缺的栋梁。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28点赞】
用户12xxx37
陈毅代表着四川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