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耳边

时光旧梦远 2025-07-07 02:03:42

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耳边,压低声音说:“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2年早春,一艘锈迹斑斑的巨型船体,像个被遗弃的钢铁幽灵,缓缓驶入大连港,它不是一艘完工的战舰,而是一个几近报废的空壳,内部管线千疮百孔。 然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艘庞然大物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渴望走向深蓝的未竟之梦。 这艘名为“瓦良格”的航母,为何会以如此残破的姿态抵达中国?它背后,又藏着怎样一段带着“地下”色彩的史诗旅程呢? 这事儿,得从1998年的香港说起,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在一间寻常的办公室里,贺龙之子贺鹏飞悄悄找到香港商人徐增平,只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而贺鹏飞说的“大家伙”,正是前苏联那艘尚未完工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当时,中国海军对航母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书本和影像里。 在苏联解体后,这艘巨舰归了乌克兰,可乌克兰既没钱完工,也养不起,急于甩掉这个烫手山芋。 然而,想通过官方途径买下它,几乎不可能,一边是虎视眈眈,极力阻止它流入任何潜在对手国家的美国;另一边是中国自身军费有限,直接出面势必引发复杂的外交风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贺鹏飞选择了一条险棋:通过民间商人之手,把它弄回来。 并且贺鹏飞找的徐增平,曾是军人,退伍后在香港商界打拼,创立了创律集团,徐增平深知航母对国家的意义,也明白这趟水的深浅。 为了绕开国际审查,徐增平特地在澳门注册了一家公司,对外宣称买船是为了改造成一座海上赌场。 这个听起来荒诞的“民用”理由,竟真的成了一张完美的通行证,成功让乌克兰方面放下了戒备。 最终,双方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合同里还附带了一批至关重要的设计图纸,谁知,这笔交易只是漫长征途的开始。 而买船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港口停靠费、滞纳金和拖船费迅速累积到了数千万美元,很快就让徐增平的现金流见了底,项目眼看就要搁浅。 就在这节骨眼上,时任华夏证券董事长的邵淳得知了情况,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当即拍板,动用公司资源,先后投入近2.3亿人民币,成了项目背后真正的“金主”,为这艘巨舰续上了命。 可麻烦接踵而至,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徐增平的资金链彻底告急,资金链一度断裂,邵淳不得不紧急叫停支持,四处奔走寻找新的投资方,几经周折,他联合了北京一家能源公司和其他民间资本,才凑齐了尾款,在2000年底彻底完成了支付。 当钱的问题刚解决,路的问题又来了,“瓦良格号”回国,必须穿过由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唯一的出口,土耳其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船体过大,且无动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由,死活不放行。 这一拖,就是整整两年,期间中国展开了漫长的外交谈判,均无效果,直到2001年,在中国承诺开放对土旅游、提供巨额经济援助,并最终由希腊政府出面提供担保后,土耳其才勉强开了绿灯。 当获得通行许可后,这艘锈迹斑斑的巨舰,才终于踏上归途,它在海上漂泊了627个日夜,绕了半个地球,终于在2002年3月抵达大连。 但这只是一个新征途的起点,中国的工程师们面对的,是一个被掏空的船壳,他们展开了一场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技术攀登:逆向测绘每一个零件,重塑动力与雷达系统。 这整个工程,无异于将这艘巨舰重造一遍,整整七年后,直到2012年,这艘历经磨难的航母才以“辽宁舰”之名正式服役,拉开了中国航母时代的序幕。 然而,那些为这艘航母归国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关键人物,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但贺鹏飞,那个开启了整个故事的人,却因常年为国家奔波,积劳成疾,于2001年不幸病逝,没能亲眼看到航母入列的那一天。 而背后的“金主”邵淳,却因为这笔在当时看来“违规”的资金调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接受了长达十年的审查,直到2018年,他才被正式平反,获得了“航母突出贡献”的荣誉。 一场看似民间的商业收购,实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国家战略行动,历史的聚光灯很少打在他们身上,但正是这些在灰色地带腾挪的身影,用自己的代价,换来了这艘巨舰的新生,也为一个国家的深蓝之梦,撬开了一道门缝。 他们的故事,或许比辽宁舰本身,更深刻地诠释了那个时代国家崛起前,最隐秘而沉重的步伐。 【信源】荔枝新闻《田柳观察|首发福利高清大图:揭秘辽宁舰的前世今生》

0 阅读:0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