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一架从成都起飞的 B-29 轰炸机炸完日本后,迫降在苏联远东海参崴机场,斯大林认为这是天上掉下的礼物,将这架飞机拆解成 105000 个零件,画了 40 万份草图,成功造出了图 - 4 轰炸机。 海参崴的秋雨裹着咸腥味,浸透了 B-29 的铝制机身。机长霍华德踩着积水跳下来时,还在抱怨引擎故障。 这架 “超级堡垒” 刚完成对东京军工厂的轰炸,返航时左引擎起火,只能就近迫降。 苏联边防军举着步枪围上来时,他掏出盟友身份证明,以为最多三天就能修好飞机。 可当晚,克格勃的黑色轿车就把机组人员送进了招待所,窗外,那架翼展 43 米的庞然大物正被坦克拖向深山里的秘密工厂。 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的地图前拍了桌子。参谋递上的情报显示,这架 B-29 的航程比苏联最先进的 Pe-8 轰炸机远两倍,弹舱能装下 5 吨炸弹,机身上的 12 挺机枪还带着自动瞄准雷达。 “美国人给英国的是淘汰货,给我们的连零件都算着发。” 他扯下烟斗,指着远东的位置对图波列夫说,“拆了它,每个螺丝都要画下来,明年这个时候,我要在红场上看到苏联的 B-29。” 喀山飞机厂的车间被铁丝网围了三层。上千名工程师轮班倒,有人负责用卡尺量涡轮叶片的弧度,有人趴在机翼里测绘油路走向,连厕所都改成了临时绘图室。 最头疼的是单位换算 —— 美国用英寸标注的零件,得转换成苏联的毫米制,一个 0.02 英寸的误差,在图纸上就是 0.508 毫米,到了总装时可能让整个尾翼装不上。 有个年轻技术员算错了起落架弹簧的参数,被秘密警察直接拖走,从此没人敢在夜班时打瞌睡。 图波列夫带着团队住在车间隔壁的木板房里,桌上堆着从美国杂志上剪下来的 B-29 照片。 他发现这架飞机的蒙皮是特制的 7075 铝合金,苏联炼钢厂炼了 17 次才达标。 发动机里的耐热合金叶片,得用乌拉尔山的稀有金属,工人们用原始的坩埚一点点熔铸。 有次试飞原型机,因为仿制的燃油泵压力不够,飞机在 3000 米高度熄火,试飞员雷布科凭着过硬技术迫降在冻土上。 爬出驾驶舱第一句话是:“告诉图波列夫,第 17 号油管直径得加粗 0.3 毫米。” 1947 年 8 月 3 日的莫斯科航空节,成了西方记者的集体惊愕日。三架银白色的轰炸机低空掠过红场,机翼上的红星标志格外刺眼。 《纽约时报》的记者揉着眼睛写稿:“它们和 B-29 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机枪换成了更大口径的。” 没人知道,为了这一天,苏联特工从美国橡胶厂偷来了起落架轮胎的配方,还逼着德国战俘里的航空专家参与了雷达仿制。 斯大林在观礼台上笑了。他不知道的是,图波列夫偷偷做了改进。 把美国原装的 R-3350 发动机换成了苏联的 ASH-73,马力虽然大了,但油耗也增加了 15%。 火控系统里的电子管换成了国产型号,反应速度慢了半秒,却能适应西伯利亚的严寒。这些改动让这架 “山寨机” 有了个新名字:图 - 4。 1949 年,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指着停在机场的图 - 4 说:“送 10 架给中国,教你们怎么用。” 次年,这些飞机降落在石家庄机场,中国飞行员第一次见到带增压座舱的轰炸机。 有老飞行员回忆,苏联教官不让碰自动驾驶仪,说 “这是最高机密”。 但他们偷偷拆开发现,里面的线路板上还留着美国西屋公司的编号。 图 - 4 最风光的时刻是 1951 年。它投下苏联第一枚空投原子弹那天,蘑菇云在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上升起。 美国中情局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 “苏联具备洲际核打击能力” 的评估,杜鲁门总统连夜批准了 B-52 轰炸机的研发计划。 而喀山工厂里,那些画满了 40 万张的草图被锁进保险柜,上面的铅笔痕迹早已被工程师们的汗水浸透。 后来的图 - 16 轰炸机身上,能看到 B-29 的影子 —— 同样的下单翼布局,同样的双垂尾设计,只是把螺旋桨换成了喷气发动机。 图波列夫在回忆录里写:“我们不是在复制,是在学会走路。” 那些在 1944 年被迫降的 B-29 机组人员,晚年在电视上看到苏联轰炸机时。 大概不会想到,他们当年的应急迫降,竟成了冷战军备竞赛的导火索。 海参崴的秘密工厂如今成了航空博物馆,橱窗里摆着一枚生锈的 B-29 螺栓,旁边是图 - 4 的复制件。 解说牌上写着:“1944 年的那个雨夜,改变了苏联航空工业的轨迹。” 只是没人提起那些在换算图纸时过劳死的工程师,也没人说起被扔进炼钢炉的美国原装零件。 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一架飞机的命运,从来都不只是金属和燃料的故事。
1944年,一架从成都起飞的B-29轰炸机炸完日本后,迫降在苏联远东海参崴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11 17:43:38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