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中央无奈,只好同意他的请求,谁曾想他却给中央带来一个惊喜!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7年,一封特殊的申请信摆在了中央领导的案头,开国少将甘祖昌用朴实的笔触写道:"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 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位老兵最质朴的请求。 组织上再三挽留,这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红军却铁了心要回乡种地。 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任性"的决定,竟在赣西山区谱写出了一段传奇。 甘祖昌的后勤本领是在战火中淬炼出来的,1949年跟着王震将军进新疆时,他肩上的担子比枪炮还重,十万大军的吃穿用度全指望着这位一兵团后勤部长。 新疆那地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老百姓都把粮食埋在地窖里。 甘祖昌带着工作组跑遍牧区,用茶叶、盐巴换羊毛,再用羊毛换粮食,硬是让战士们没饿过肚子。 他发明的这套"以物易物"法子,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还让边疆百姓第一次用上了内地运来的日用品。 当上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后,甘祖昌更拼了,1952年春天,他下乡检查工作时,特务锯断了木桥,吉普车栽进河里。 抢救他的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上唇裂成三瓣,下巴脱臼,最要命的是脑震荡后遗症让他时常突然昏倒。 躺在病床上,他总想起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要是他们还活着,该多好啊..." 伤愈后组织安排他去风景胜地疗养,这个倔老头却把调令锁进抽屉,继续没日没夜地工作。 直到1955年授衔仪式上,金光闪闪的少将肩章压得他心头沉甸甸的。 回家对妻子龚全珍叹气:"比起那些埋骨他乡的老战友,我凭什么穿这身将军服?" 连续三年,他像当年打仗攻坚一样,执着地向中央递交回乡申请。 1957年遇到老领导萧华来新疆视察,他直接堵在门口:"我手脚还好使,让我回老家种地吧!" 这次组织终于点头了。临行前,他把配发的吉普车留在军区大院,全家14口人只带3个木箱,却牵了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这些新品种都是他特意为老乡们准备的"见面礼"。 回到江西莲花县沿背村那天,村里老少挤在晒谷场看热闹。 有人喊"甘将军回来啦",他立刻摆手:"叫老甘就行,我现在是社员。" 第二天大清早,村民发现这个"社员"已经赤脚踩在烂泥里,带着干部丈量冬水田。 他裤腿卷得老高,补丁摞补丁的衬衫被汗水浸透,哪还有半点将军派头? 村里要修水渠,他二话不说捐出3000元;建电站差水泥,他连夜写信给老战友求援;改造红壤田时,60多岁的老头子抢着挑粪桶,扁担把肩膀磨出血印子也不吭声。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精打细算的本事,国家拨3万元修沿背河大桥,他带着乡亲采石烧灰,硬是用1.2万元保质保量完工,省下的钱又盖了11座小桥。 县里要给他配专车,他指着门前的板车笑:"这就是我的'宝马'。" 女儿甘公荣记得,有次公社发电影票,父亲非让把好位置让给群众,自家孩子挤在角落。 他总说:"别想着沾我的光,要想着怎么给乡亲争光。" 1986年春天,81岁的甘祖昌躺在县医院病床上,昏迷中还在念叨:"买化肥,交党费..." 弥留之际,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三枚勋章和一句话:"工资别乱花,先交党费,剩下的买农药送给贫困户。" 妻子龚全珍接过他的遗志,98岁还在给留守儿童补课,用退休金捐了8间教室。 如今沿背村的稻田依然飘香,甘祖昌带人修的水库还在灌溉万亩良田。 当年他手把手教的果树嫁接技术,让山里的脐橙成了名牌货。 村民刘金生抚摸着水渠石碑感慨:"老甘将军没走,他活在每一粒稻谷里。"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或许有人不解他为何放弃优渥生活,但看看他补丁摞补丁的衣衫、看看他捐建的十二座桥、看看他临终前攥紧的党费收据,答案就在这片红土地的一草一木间,共产党人的初心,从来不是为自己活。 官方信源: 新华社《一百堂党史课②〈论中国共产党历史〉里的故事:甘祖昌龚全珍夫妇》(2025年4月16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廉史钩沉 | "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故事》(2025年1月7日) 央视新闻《60多年前,这位将军回乡当起了农民》(2025年3月28日) 人民日报《甘祖昌:锄头映初心》(2044年8月1日) 中国军网《开国少将申请回乡务农,中央无奈只好同意》(2025年2月9日)
1967年杨勇将军被革职时,他曾经栽培的两个下属瞬间变脸,不仅朝他吐痰,还对他一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