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

时光旧梦远 2025-07-14 21:11:46

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7月,“邓颖超”走到生命尽头,在弥留之际,她费力吐出两个字:“李鹏”。 这声呼唤让很多人不解,李鹏不是她的儿子,也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邓颖超在生命最后一刻,心里念着的偏偏是他,这背后,是一段超越血缘的情谊,也是一种特殊的革命传承。 这事儿得从李鹏的童年说起,他的父亲“李硕勋”是坚定的革命者,1931年在海口英勇就义,那年李鹏仅仅才三岁。 父亲的牺牲后,母亲“赵君陶”带着他,孤儿寡母,在成都娘家一住就是七年,也可以说,李鹏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和对父亲的模糊敬仰中度过的。 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直到1939年,还在读小学的李鹏,一天推开家门,看见屋里坐着一位中年妇女,正是他只在传说中听过的邓颖超。 而邓颖超此行,除了公务,还有一个私人任务,将这位烈士的后代带到重庆,当时李鹏因为做梦躲避日军轰炸,从床上摔下来,头上还缠着绷带。 邓颖超一见他,心疼地说了句“日本人真是太可恶了”,随后便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就这样,李鹏住进了重庆的周公馆,邓颖超不仅找来医生为他治伤,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也正是在这里,李鹏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 周总理看见他,第一句话不是嘘寒问暖,而是发现他身上的棉袄袖子短了一截,当晚就让警卫员带他去做了身新衣服。 饭桌上,还特意为他添了一道炒鸡蛋,正是这种关心,细致到了骨子里,也严厉到了骨子里,周总理看李鹏有点驼背,便时常提醒他:“要挺起胸膛,这样身体才健康。” 后来到了延安,17岁的李鹏趴在炕桌上写作业,周总理在检查时发现他坐姿不正,竟直接拿尺子来量他后背的弯度,严肃地告诉他:“挺直腰板才像个革命者。” 李鹏自己说,他和周伯伯、邓妈妈是老同志与烈士后代的关系,并非养父母。 这话没错,周总理夫妇二人对许多战友的子女都倾注了心血,不过,在这份关照里,总有些分量是不同的。 当李鹏要去前线时,邓颖超送他一床新疆丝绵被,周总理则在门口为他扶正军帽,叮嘱道:“战场上不光要勇敢,更要学会用脑子。” 这些教诲,李鹏记了一辈子,几十年后,他当上副总理,秘书发现他在处理文件时,总是不自觉地把腰背挺得笔直,有次接见外宾前,他指着办公室里一张泛黄的合影说:“这是周总理教我改的毛病。” 一个人的习惯,竟成了另一个人精神的延续,从挺直的腰板,到严谨的作风,李鹏身上有着周总理夫妇二人深深的烙印。 1992年那个夜晚,李鹏夫妇赶到医院时,邓颖超已陷入昏迷,当心电监护仪的数字开始跳动下降,她忽然睁开眼,喉咙里发出模糊的声音。 医生俯身细听,转头对众人说:“她在叫李鹏同志,”这声呼唤,当然是情感的牵挂,它是一个“母亲”对看着长大的“孩子”最后的惦念,这份情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这声呼唤承载的时代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革命事业的交接与确认,邓颖超和周总理那一代革命者,亲手缔造了一个新中国。 而李鹏这一代人,是被他们看着长大、亲手培养起来的接班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呼唤李鹏的名字,这声呼唤里,有嘱托,有期许,更有一份对事业能否薪火相传的最终确认。 它象征着一种精神和品格的传承,周总理夫妇二人对李鹏的培养,不只是让他吃饱穿暖,更是从“挺直腰板”这样的小事入手,塑造他的品格和意志。 他们希望传递下去的,不仅是权力,更是一种革命者的姿态、纪律和奉献精神,当邓颖超看到李鹏已经身居高位时,她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位高权重的领导人,更是那个被他们一点点“扶直”了腰板、寄托了理想的后辈。 最后,这声呼唤也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里,政治伦理与个人情感高度融合的独特关系,在他们那一代人看来,家事与国事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培养革命后代,既是个人情感的延伸,更是对革命事业负责的体现,邓颖超在临终前叫出李鹏的名字,既是“邓妈妈”的私人情感,也是革命家邓颖超的公共表达。 这两个字,将私人情谊与宏大叙事完美地连接在了一起,成为那段历史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当监护仪的波浪线拉成直线,她的骨灰最终像周总理一样撒入海河,而这声“李鹏”,是她留给世界最后的声音,既是一位长辈的牵挂,也是一位革命先驱对后继者的深切期望。 【信源】人民网——邓颖超临终前艰难地吐出两个字:“李鹏”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