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外面怂,窝里横,其实是一种求救信号
畅畅谈育儿
2025-07-16 15:02:06
为什么孩子在外面被人推了都不敢吭声,回家却敢对你摔门大喊,在外面希望他勇敢些却一直很怂,在家里希望他温和些却总是横行霸道的感觉。”
孩子的这种分裂行为很常见,在高敏感孩子身上尤其明显。
对于孩子而言,当下的外在世界并非总是充满友善与包容,更多的反而是束缚与规则。
在学校里,各种规则多如牛毛。一旦孩子不听话、不配合,就可能面临老师的规训与批评。在公众场合,也常常会有大人对孩子的行为举止指指点点。
不仅如此,家长们也时常这样叮嘱孩子:
“在幼儿园要乖,别随便和别人起冲突,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见到叔叔阿姨要主动打招呼,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礼貌。”
“弟弟想要你的玩具,就给他玩一会儿,别这么小气。”
这些话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一点点敲碎孩子真实的自我。
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面对的是冰冷的规则:不乖就会被批评,反抗就会被贴上 “坏孩子” 的标签,甚至表达自己的需求,都会被指责 “不懂事”。
为了不被排斥、不被否定,孩子只能无奈地选择 “怂”。这并非懦弱,而是他们在现有环境下一种被动的生存策略。
特别是那些感官敏锐的高敏感孩子,他们仿佛自带敏感雷达,能捕捉到他人哪怕一丝不悦的微表情(即便这表情并非针对自己),能听出别人笑声中细微的异样,还会不由自主地过度解读社交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种与生俱来的敏感,让他们不得不戴上 “乖孩子” 的面具,以此来保护自己。
高敏感孩子自测可以看这里:高敏感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怕!(附自测方法)
让人扎心的是,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怂”当成“懂事”来炫耀:
“我家孩子很乖,出门很少让我操心。” 却没发现孩子把一切的委屈都深藏进了心里。
.
为什么孩子偏偏在家里横,发脾气?
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本能地认为:父母是足够爱自己的,是可以包容自己的不完美的。
可是很多家长做不到接纳,反而用更伤人的方式回应:
“你怎么只敢在家里横?有本事出去横啊!”
“我天天累死累活,你还惹我生气!”
“再发脾气就滚出去!”
这些话彻底掐灭了孩子的希望。
他们本以为家是安全的港湾,却发现这里和外面一样——表达情绪会被指责,释放压力会被嫌弃。
于是“家里横”变得更激烈:摔东西、尖叫、攻击家人,因为除了这些方式,他们找不到别的途径让你看见他的痛苦。
具体如何做?篇幅有限看图文👆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