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

历史透视眼 2025-07-18 14:03:50

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诸葛亮死了,刘禅听完,当场放声大哭,披麻戴孝,三天不食,诏令全国一律肃哀。 京师百官,尽皆素服,百姓自发焚香祭拜。宫中仿若遭逢国丧,禁鼓、禁乐,连酒席都被暂停。 这场葬礼前所未有隆重,几乎用上了帝王规格。刘禅亲拟诏文,称诸葛亮“社稷之佐、先帝所托”,还亲手书写墓志铭。 百官眼见陛下身穿重孝,心中无不哀痛。诸葛亮虽非帝族,却享国葬之礼,足见其地位。 偏偏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奇人”——安汉将军李邈。 诸葛亮尸骨未寒,他直接上了一道奏折,说白了六个字:“死得好,应庆贺!” 奏折送进宫的那一刻,朝堂瞬间炸锅。连负责递奏的中书令都吓了一跳,以为抄错了名字。 李邈的原话写得明明白白:“诸葛亮自挟权柄,外强中干,主弱臣强,殆国之兆。今日其殁,实可庆也。” 还质问刘禅:“陛下为何要身着重孝?礼制何在?体统何在?” 所有人都愣住了。谁都没想到,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公开挑战诸葛亮的地位,挑战刘禅的态度,挑战整个朝廷的哀悼安排。 李邈不是无名小卒,他曾任东曹掾、黄门侍郎、绥军将军,算是蜀汉老臣,而且他出身世族,颇有根基。 他长期与诸葛亮政见不合,在朝中属于“非亮派”的代表人物。 这份奏章,像是一枚投在朝廷里的炸弹,炸出了蜀汉权力体系里隐秘的缝隙。 百官反应激烈,御史中丞要求立即将李邈削职查办,礼部官员提议弹劾此人不敬先相,甚至刑部都开始准备调查手续。 刘禅却迟迟不发话,奏章拿在手里整整两天没动笔。 有人说陛下震惊得说不出话,也有人猜他在犹豫如何处理。 李邈的背景不简单,动他得三思;可不动,又怕寒了天下忠臣的心。 这两天内,宫中不断有人上书请罪,表示愿为诸葛亮请愿。 第三天清晨,刘禅终于发话,召李邈入宫。朝臣都在等,看刘禅怎么回这口气。 谁都以为会有一场驳斥,最少也得削官发配。可刘禅什么都没说,只是淡淡问了句:“你真觉得,诸葛亮不该悼?” 李邈依旧直言:“忠诚未必忠义,权重必生祸患。” 这时候,气氛凝固到极点。大臣们屏息以待,想着刘禅要下重手了,没想到——刘禅一笑,转身吩咐内侍:“赏酒一壶,锦袍一件,赐李将军。” 所有人都看懵了。李邈自己也一愣,接了赏赐正要告退,刘禅突然又说了句:“你心有言,我心有孝,各安其所。” 看起来风平浪静,李邈甚至还得了赏,可第三天他就被调离成都,外放为广汉太守。 表面是升迁,其实远离中枢,相当于被“软封”了。 从此再没人听过李邈的声音。他在广汉地方任上终老,史书记载极少,连卒年都不详。一个敢直面君主、挑战丞相的人,就这样被“安静处理”了。 刘禅这一招,既没公开治罪,也没立刻拔官,看似宽厚,实则刚柔并济。 他保住了诸葛亮的体面,也稳住了朝廷的阵脚。李邈不再掀波,百官无话可说。 有趣的是,几十年后,《三国志》记李邈事迹,评价只有一句:“好直言,少合众议。”含而不评,点到即止。 诸葛亮死后三日,刘禅守孝如常,未改衣未撤哀。百官见状,才明白谁真正掌了这朝堂的秩序。 这段史事,没有什么诗意情怀,没有英雄豪语,只有生冷的政治操作和人性的缝隙。 李邈想借诸葛亮之死再博一次朝堂舞台,结果被一笑带走。 刘禅未发一言,反叫所有人叹服。这不是软弱,是让人没法反驳的高明。 参考资料: 《三国志·李邈传》

0 阅读:0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