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

优优谈过去 2025-07-19 11:48:28

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一壮举,造福了无数病患![凝视] 1970年6月的一个深夜,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延涛悄悄走进实验室,他的妻子正在隔壁病房值夜班,完全不知道丈夫即将做一件可能致命的事。 医院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麻醉剂了,药品供应中断,几十名急需手术的患者只能躺在病床上等待。王延涛看着那些因疼痛而扭曲的面孔,心如刀割。 一周前翻阅古医书时,他注意到华佗“麻沸散”的记载提到曼陀罗花。但古籍只有寥寥几句描述,没有任何具体用法。为了找到答案,他必须冒险一试。 前期动物实验让人绝望,给兔子喂0.5克曼陀罗花粉,毫无反应;增加到2克,兔子直接死亡。狗的实验结果同样糟糕,不是剂量不够就是中毒身亡。 同事们都劝他放弃这个“疯狂想法”,但王延涛心意已决,那个夜里,他吞下1克曼陀罗花粉,只感到口干舌燥,疼痛感依然强烈。 三天后的凌晨2点,他将剂量增加到2克,这次昏睡了3个小时,但用针扎手臂仍有明显痛感。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6月28日午夜,王延涛做出最后一搏,他一口气吞下4克曼陀罗花粉,然后躺在实验台上等待结果。这个剂量在动物身上几乎都是致命的。 9个小时后,他缓缓睁开眼睛,助手赶紧检查各项指标:血压120/80,心率72次/分,体温正常。更重要的是,昏迷期间用手术刀划破他的手臂,竟然没有任何疼痛反应。 7月8日上午8点,第一台曼陀罗花麻醉手术开始了,患者是一名45岁的甲状腺结节病人。手术刀切开皮肤时,病人安静地躺着,没有丝毫痛苦表情。 2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清醒后说:“我好像睡了一觉,什么都不记得了。”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15天里,医院连续完成23台不同类型手术:阑尾炎、胆囊切除、甲状腺手术……每一台都成功了,没有出现任何麻醉意外。 王延涛团队很快将传统煎煮改为注射剂型,经过反复试验,确定最佳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06—0。08毫升,麻醉时间可维持2—3小时,苏醒后无明显副作用。 这种“复方洋金花注射液”成本极低,制作一支的费用还不到进口麻醉剂的十分之一。对于当时物资匮乏的中国医疗界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消息很快传遍全国。1971年春天,上海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到1973年底,全国已完成46000例中药麻醉手术,成功率达到98.7%。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青藏高原的应用,那里海拔高、交通不便,复杂的麻醉设备根本无法运输。但曼陀罗花注射液只需要一支普通针筒,拯救了无数藏族同胞的生命。 现代药理学分析发现,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阿托品等生物碱,能够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产生麻醉效果。这完全验证了华佗1800年前的经验用药智慧。 1980年,王延涛在徐州医学院创建了麻醉学专业,这是国内较早的麻醉学科之一。他培养的学生后来成为各地医院的麻醉科骨干,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2018年,82岁的王延涛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特殊贡献奖”,颁奖典礼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 两年后,王延涛因病去世,按照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于教学研究。他的学生们说,老师用整个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医者仁心”。 回想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正是这些敢于创新的医者用智慧和勇气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自体试验,只为解除病人的痛苦。 如果你是医生,面对病人的痛苦和药品短缺的现实,你会选择像王延涛一样以身试药吗? 信源: 中药麻醉开拓人王延涛:再回讲台,做学生的“无言良师”——中国江苏网

0 阅读:1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