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生病却没钱治,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释:“他是特务,不治也罢,不用管他!”
主要信源:(江陵县档案馆——《失踪的红军团长》;光明网——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的战将杨得志)
1973年,杨得志将军调到武汉军区担任司令员,他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老战友。
这个战友住在江陵县乡下,生活贫困。
杨得志决定亲自去探望。
到了战友家,发现屋子里空空如也,战友还躺在床上,病得很重。
杨得志有些不解,问旁边的县委陪同人员是怎么回事。
对方回答说,这个人一直被怀疑是特务。
杨得志一听就急了,大声说这是我红军时期的老战友,怎么会是特务!
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这是一个误会。
杨得志的这位战友名叫侯礼祥,十六岁时无家可归,流浪到了江西,为了谋生参加了红军队伍。
在部队里,大家都喊他“礼祥”,时间一长,被人误记成了“李祥”。
侯礼祥读过四年私塾,有点文化,打仗又拼命,很快就升到了营长位置。
他的档案也被写成了“李祥”,他性子直爽,不在乎这点小事。
有一次,邓小平在部队刷标语,忙不过来,听说侯礼祥字写得好就找他帮忙。
侯礼祥的字刚劲有力,邓小平看了夸赞不已。
侯礼祥开玩笑说,他写的是“白字”,因为用白灰水刷的。
邓小平也笑出声来,对这个“李祥”留下了印象。
长征路上,杨得志是侯礼祥的团长,侯礼祥当一营营长。
杨得志是红军出名的硬汉,专打攻坚仗。
侯礼祥跟着他出生入死,在大渡河冲锋、泸定桥突击、腊子口战斗中,都冲在最前头。
在四川小河镇战役里,他脖子挨了敌人一枪差点死掉,幸亏被救活了。
杨得志骂他下回再这样就把他就地正法。
他笑着应承,可没改这习惯。
后来在甘泉战役,他又带队猛冲灭了敌人,但右腿受了重伤,大腿骨差点断。
养好伤后,他被调去抗大学习,还当了红军团长,接着去了延安警备团当副团长,负责首长们的安保工作。
1939年,侯礼祥在战斗中又受了伤,新伤加旧伤让他身体垮了,没法继续前线打仗。
组织上考虑送他回湖北老家休养。
因为老家是国统区,这事得保密,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
回老家后,他恢复了本名“侯礼祥”,把证明文件锁在小箱子里藏好。
他的档案从延安转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可惜里面写的还是“李祥”。
组织没立即安排任务,让他养身体。
家里人见他不干活,就给他娶了老婆。
两口子做起小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攒了点钱。
侯礼祥人缘好,和当地一些头面人物混熟了,这给以后潜伏铺了路,但也成了隐患。
接着县委下任务,叫他打入敌人内部。
他借着做生意结交的人脉,顺利当上国民党联保主任。
不料县委被破坏,他就和组织断了联系。
他想办法找鄂豫根据地军区,可日寇扫荡不停,部队转来转去,这事没了下落。
更倒霉的是,小偷进他家把藏文件的箱子偷走了,这下他当红军团长和立过功的证明全没了。
延安的档案里只有“李祥”,他老家的记录是“侯礼祥”,身份彻底丢失。
新中国成立后,侯礼祥被当潜伏特务和反动分子抓了起来。
他没害过人,就被赶回老家当农民。
可他浑身是伤,干不了农活,挨尽了冷眼和嘲笑。
他给杨得志和杨勇写信,说自己就是红军团长“李祥”,原名侯礼祥,还讲了长征和延安的事。
信寄出后,他等了好几个月。
杨得志和杨勇收到信大吃一惊,原以为他早死了。
看信里细节都对上,两人就回了信。
侯礼祥拿到回信高兴坏了,去当地政府讨说法。
对方却说将军的信只能证明他当过红军,不能证明他没叛变当联保队长。
他傻眼了,任务领导下落不明。
这下他背上“叛徒”罪名,日子更难熬,在动荡年代里苦撑着到了1971年。
后来他听说杨得志在济南军区当司令员,决定上门讨清白。
没盘缠,他一路乞讨、搭便车,风尘仆仆赶到济南军区门口。
哨兵看他像个乞丐,盘问起来。他赶紧解释是红军一营营长,找杨司令帮忙。
哨兵不敢怠慢,接他去接待室。
部队人员报告杨得志,杨得志一听是侯礼祥,马上从连队赶回。
见面时,杨得志见侯礼祥一身尘土、面容苍老,两人都愣了下。
杨得志红着眼抓住侯礼祥的手喊“李祥同志受苦了”。
1973年杨得志去湖北当司令员,他深入了解侯礼祥的情况,向叶剑英汇报。
叶剑英证实侯礼祥当年是奉命潜伏的,联保队长身份是任务需要。
这下侯礼祥彻底平反,确认为红军老干部。
可惜由于失联太久,他的党员身份没恢复。
杨得志帮他安排了点生活补助,侯礼祥终获清白,余生安稳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