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5名女战士被美军包围后主动投降,却从此下落不明,50年后,一位美国老太太终于透露了她们的最终去向……
1951年冬天,朝鲜战场炮火连天。志愿军部队接到后撤命令时,五名女战士因救助朝鲜百姓与大部队走散。
卫生员王文慧、王招娣、张兰和文工团员李毅力、孙娜娜在风雪中摸索前行,意外发现藏着临产孕妇的山洞。
产妇的阵痛已持续整夜。女兵们拆开急救包,用钢盔烧化雪水,脱下棉衣铺成产褥。
天将破晓时婴儿啼哭撕裂夜幕,母亲给新生儿取名"朝华",寓意战火中的希望。洞外美军的皮靴声却骤然逼近。
上百名士兵包围了洞口。眼见产妇虚弱无法转移,李毅力攥着半截铅笔在纸上速写同伴面容。
王文慧把仅存的磺胺粉缝进产妇衣角,女兵们相视点头,把剩余手榴弹缠在腰间。
美军指挥官透过翻译喊话,要求她们举手出降。李毅力用英语提出条件:"让妇女抱着孩子离开,我们就投降。"当朴顺伊踉跄走出百米后,洞口的硝烟突然腾起巨响。
五个身影与七名上前搜查的美军同归于尽,炸塌的岩壁掩埋了所有痕迹。
硝烟后方有位举着相机的战地记者玛丽·科尔。
爆炸瞬间的闪光定格在她镜头里,她却按下快门的手。
这个金发姑娘悄悄返回山洞,在碎石下翻出五张炭笔素描——画纸边缘沾着李毅力掌心的血迹。
玛丽把秘密藏进染血的采访本。战争结束回国后,她辗转打听到朴顺伊母子被朝鲜村民收留,便将画像复制件寄往平壤。原稿锁进纽约公寓的桃木匣,遗嘱里注明"待本人离世后启封"。
1999年3月,史密斯学院档案馆接到特殊捐赠。
玛丽侄孙搬来整箱战地资料,泛黄的笔记本里飘出五幅东方女性肖像。
馆长在《纽约时报》登出寻人启事时,恰逢七旬老人朴顺伊带着孙子赴丹东扫墓。
隔年清明,鸭绿江断桥纪念馆设立新展柜。
朝鲜族阿妈妮颤抖的手抚过玻璃,指认每张年轻面容:"王医生喂我吃过炒面,孙姑娘剪短发最好看。"李毅力最后绘制的素描旁,并列着玛丽当年未公开的胶片——镜头里女兵们拉响引线时衣袂翻飞,仿佛振翅的群鹤。
当年幸存婴儿崔明哲已成农场主,他把母亲2011年离世前录制的口述捐给中朝友谊纪念馆。
前年美国史密斯学院公开展出玛丽档案盒,那截铅笔与桃木匣引发围观。
有留学生拍下展柜传到推特,配文"五十年的承诺比钢铁长久",三日转发破十万。
如今金达莱盛开的山坡立着无名纪念碑,守山人总说听到石头里有姑娘们说笑。
村里老人教导孩童路过要鞠躬:"她们用命换来的母子,又养大了村里三代人呢!"
信息来源: 史密斯学院档案馆特展《被遗忘的战地诺言》 新华社报道《跨越半世纪的英雄礼赞》 韩国《中央日报》《朝鲜战争中的五朵木兰花》 朴顺伊口述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