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反内卷”,集体减产!) 一夜之间,从光伏到养猪,从钢铁到电商,各行各业仿佛都踩下了急刹车,一场主动而决绝的“收缩”浪潮,正在取代往日喧嚣的“价格战”。这究竟是经济下行的无奈之举,还是中国经济一场深层次的自我革新? 长期以来,表面繁荣之下是“内卷”带来的切肤之痛。最直观的,就是企业利润的持续缩水,并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单论汽车行业来说,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仅2024年,卖新车预计就要亏掉近2000亿。 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将近跌了4%,堪称断崖式下跌。这种压力自然会转移给上游,有的整车厂竟要求钢厂的汽车板件降价超过10%,这远远超出了钢厂的承受极限。 更有甚者,一些车企还通过供应链平台,把账期拉长到240天以上,赤裸裸地将融资压力甩给了供应商,搞得大家怨声载道。 更麻烦的是,这种恶性竞争连产品质量都敢牺牲。在这样的环境里,企业哪还有心思搞研发,大家想的都是怎么熬过下一个季度,整个社会的活力自然大打折扣。 企业在内耗,普通人的日子也过得拧巴。数据显示,2023年居民每周平均有酬劳动时间比2018年增加了近14小时,“996”和“单休”成了家常便饭,工资没见怎么涨,花钱倒是一个比一个谨慎。 宏观层面的警报早已拉响。出厂价一直在跌,但西方猛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袭来,关税大棒随时可能落下。靠低价倾销的老路,显然走不通了。 面对如此沉疴,一场破局行动已然拉开大幕。这场“反内卷”的浪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酝酿已久的国家战略调整。相关政策信号一步步推进,而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表态,直指痛点。 相关部门明确表态,要引导企业从恶性低价竞争中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次的行动,和2015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完全一样。它不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去产能,而是将矛头指向地方保护主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它的目标十分明确:要通过技术升级和制度创新,引导制造业从“低价同质化”的泥潭里爬出来,转向“高端差异化”的赛道,引导企业把蛋糕做大、做好,而不是挤在一起为一点蝇头微利打破头。 政策风向一变,各行各业的反应快得惊人。光伏行业首当其冲,国内排名前十的玻璃企业从7月起集体减产三成,甚至不惜“冷修”或“堵窑口”。钢铁业、水泥行业紧随其后,就连汽车和养猪业也加入了队列。 这种主动减产,立刻在市场激起涟漪,钢铁、光伏等板块一度掀起涨停潮。更重要的是,企业也开始自救。一汽、比亚迪在内的11家头部车企,率先承诺将供应商账期压缩到60天以内,这对于供应商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大家似乎都意识到了,是时候换个活法了。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减产运动,其背后是中国经济运行逻辑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任何深刻的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企业利润可能承压,就业市场也许会面临挑战。很多人争论企业打价格战是让利于民。 这听起来没错,可问题是,这种表面的“便宜”是用什么换来的?研发投入被砍、产品质量缩水、员工无休止的加班和裁员风险。长此以往,企业没利润,拿什么创新?百姓没稳定收入,拿什么消费? 若不主动求变,未来只会更艰难。内卷继续,企业破产潮恐将涌现,社会保障难以为继,整个经济有陷入通缩的风险。显然在全球贸易壁垒高筑的今天,低价输出的路也已经走到尽头,这次行动势在必行。 国家的目标很清晰:要淘汰的是技术陈旧、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绝非限制高端制造。这场仗,就是要逼着那些靠重复建设和低端扩张的企业彻底退出,也让整个经济从追求“量”转向追求“质”。 我们期待,当这场无休止的内卷结束时,企业能重获健康的利润空间,员工能拥有更合理的工作环境与薪酬,消费市场也能重现活力。这并非简单的轮回,而是一次关乎未来的经济重塑。
反转了!我们重新缩小了和美国GDP的差距。在2020年,中国GDP占到了美国GD
【5评论】【5点赞】
陈辉灿
等着物资涨价吧!
用户10xxx03
呵呵,不卷他们卷运费啊,制造业没法卷了,所以现在卷运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