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包森在白草洼成功伏击并全歼日军武岛骑兵中队,创造了华北战场的神话!

品古观今吖 2025-07-22 11:19:56

1940年,包森在白草洼成功伏击并全歼日军武岛骑兵中队,创造了华北战场的神话!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7月,冀东抗日根据地气氛紧张。

一支来自关东军的精锐骑兵,武岛骑兵中队悄然入境。

这支日军“突击样板”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曾在热河、南京等地作战,以伤亡率低、行动迅猛著称。

他们骄横跋扈,专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所到之处,百姓流离,小股武装避之不及,视中国抗日力量如无物。

他们正奔向一条名为白草洼的山沟,这将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

指挥这场伏击的是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团团长包森。

包森,原名赵宝森,1911年生于陕西蒲城。

他性格刚烈,追求进步,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组织绝食斗争,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仰。

抗战爆发后,他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到晋察冀根据地。

1938年冀东暴动后主力西撤,包森却率不足50人的小部队留在冀东中北部坚持斗争,队伍逐渐壮大为令日伪胆寒的“包森支队”,他本人也成为冀东军民心中的传奇。

当侦察情报显示武岛骑兵中队可能途经白草洼时,包森敏锐捕捉到战机。

白草洼位于蓟县盘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狭窄山沟,沟底乱石嶙峋,两侧山坡陡峭,林木茂密。

这种地形对依赖速度和冲击力的骑兵而言是天然死亡陷阱。

战马难以驰骋,队形无法展开。

包森勘察地形后,制定了大胆的伏击计划。

派精锐部队封锁北口断敌退路。

主力机枪手、步枪手埋伏东西两侧陡坡,构成交叉火力网。

另派小分队在沟底活动,伪装诱饵,引敌入瓮。

此计划风险在于部队开火后自身也难撤退,但包森算准了日军骄狂轻敌的心理。

骄横的日军果然中计。

发现沟底有“八路军”活动,武岛骑兵中队立刻冲入白草洼企图围歼。

待其全部进入狭窄沟底,队形因乱石拥挤混乱时,包森在北坡打响第一枪!

信号枪响,两侧山坡火力如暴雨倾泻,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

沟底瞬间成地狱,日军人仰马翻,战马嘶鸣冲撞,骑兵在乱石中挣扎,完全暴露在火力下,伤亡惨重。

残余日军依托岩洞顽抗,包森组织突击队,用集束手榴弹将其消灭。

激战从凌晨持续至黄昏,硝烟散尽,沟底一片狼藉。

七十多匹战马和七十余名日军全部毙命,不可一世的“突击样板”被全歼。

毙敌七十余人,缴获战马及大量武器。

包森凝视被打穿的日军军旗沉默。

他深知此战意义——歼灭的是日军王牌,象征其武力的资本。

官方秘而不宣,未补充兵员,未追索军旗,战史仅含糊记录为“失联”。

这种沉默恰恰证明白草洼之战对日军心理的沉重打击,其“常胜”神话彻底破灭。

白草洼大捷消息传开,极大振奋了冀东军民。

盘山百姓过去见日军骑兵即逃,如今主动将情报藏于草帽、柴垛传递给八路军,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八路军能消灭强敌。

包森战后在地形图上将白草洼标注为“不可通行”,非为禁行,实为迷惑日军,避免其分析出精锐覆灭原因,形成心理威慑。

包森的军事才能不止于此。

1942年初果河沿战斗,他率八百余人巧妙设伏,分割包围,歼伪治安军两千余人,缴获山炮,创冀东以少胜多经典战例,捷报令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度难以置信。

他善用激将法攻坚,以虚张声势退敌,总能在绝境中找到克敌制胜之法。

他带出的第十三团后成解放军主力,转战全国直至抗美援朝。

包森战术思想核心是“务实精准”。

白草洼不用火攻,因算准地形本身足以绞杀骑兵。

果河沿敢以少胜多,因摸透伪军外强中干本质。

其胜利皆基于对敌情、我情、地形的精准把握与巧妙运用,此战术思想后被军事院校作为“利用地形抑制敌方机动优势”的经典范例。

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遵化野瓠山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1岁。

他虽英年早逝,但白草洼全歼日军精锐的胜利,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冀东军民“我们能打赢”的坚定信念。

百姓主动传情报,战士用缴获武器杀敌,人民战争伟力由此展现。

从蒲城青年到威震冀东的“包司令”,包森以热血、智慧与忠诚书写抗战传奇。

白草洼之战不仅是战术完胜,更是信仰与智慧结合的典范,昭示着再强大的侵略者,终将覆灭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0 阅读:14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