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医医案也像英语考级一样,那么沈绍九先生的这个医案至少是六级以上!
绍老推崇叶天士和尤在泾,所以他医案的体例和清朝江南名医医案类似,所不同者,民国时期的成都,扶阳派已成气候,绍老晚年挂号费甚高,所治者非富即贵,下虚者众,因而他擅用温补,这一点有别于江南医案,他的温补路子更“纯”[允悲]
比如这则医案,咳嗽心悸,步履艰难,舌苔白滑,两脉沉迟,大家都能辨别出这是少阴心肾阳虚,但是你再看,患者喉咙痛且痰中带血,你怎么开方?温补药敢不敢用?绍老用的真武汤,还加半夏,三七,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一是有十八反,半夏和附子,一是有三七。
我们分析医案的时候不要开上帝视角,指点江山,没有用的,你看十万例次病人你再开口!恐怕那时候你已经非常沉潜,欲辩已忘言了。别觉得临床看病很容易,诊室即考场,诊室即战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望闻问切,五到十分钟就要出方子,还要尽量保证有效,还要应付病人喋喋不休地询问,很难啊!这时候你用十八反?遇见咽喉痛你用温补药?遇见出血你怼三七?昨天我听罗颂平教授讲座,妊娠出血用三七者,医院要求必须双签名,出了问题,拿你是问[允悲]中医好当吗?诸位[笑cry]
我二周前看了一个病人,40岁女性,云南籍,在甬务工,喉咙痛,黏痰,便干,月经量少色黑,自汗怕风,舌质淡,苔白滑、齿痕,脉细弱,这肯定是阳虚,我想用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想想还是害怕,喉咙痛,不敢单独用,于是加了射干和板蓝根,想用真武汤,可是半夏和附子是十八反,在没有绝对指征的时候,我不想惹麻烦,怂嘛!于是去掉附子,只用了白芍、白术、茯苓,好在5付后患者复诊,药吃后人极舒适,喉咙也好了,大便也好了,也有点劲了,再继续调理……
所以我经常讲,不要说大话,不要说空话,不要说过头话,绝大部分的中医同道是科班出身的,没有师承,没有祖传,很艰难地在讨生活,40岁之前不容易混出来的!希望尽量还原一个非一线非省会城市的、基层的、体制外的、小郎中的真实生活,通过自己读书、自己临床实践,艰难地向着学术高峰攀爬,有点小怂,有点小骄傲,有点小期待,也希望做出点小成就,仅此而已!
用户10xxx71
天天攻击,仲景用附子那么多方,那么大量,还用生附子。疗效很好,监督用药减轻患者负担。温和手段是安全,但用药时间长,各有利弊。附子不是热,其药性为通。按沈公观点,能不用毒性药尽量不用少用,用温和药物缓图更能让“贵客”放心。这个医路也不是错,是几百年辛酸的经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