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卫队的紧张面容下,藏着半年前那场十二天战争中尚未结痂的伤口。
“我们持悲观态度,武装部队必须持悲观态度,并且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言人纳伊尼在11月20日的声明中如此说道,仿佛在提醒世界,中东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再次引爆。
这位发言人的话语间透露出一种罕见的紧迫感——伊朗已经提高了战备水平,因为冲突可能“随时爆发”。
半年前的那场被称为“十二日战争”的以伊冲突,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留下的并非和平,而是一段充满不确定性的休战期。如今,伊朗坦承自己在情报、防御和导弹攻击方面存在弱点,并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组建专业团队修复这些不足。

01 战争“后遗症”,伊朗的坦白与焦虑
纳伊尼的声明不同寻常,伊朗罕见地公开承认自身军事短板。这位革命卫队发言人坦言,在十二日战争期间,伊朗在情报、防御和导弹攻击方面暴露出弱点。
这种公开自省出现在官方声明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更值得关注的是,纳伊尼强调伊朗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各个领域都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和专业小组,范围涵盖通信、科技、人工智能、国防以及战略战术。
从承认弱点到全力修复,伊朗的备战工作已全面铺开。纳伊尼的“悲观态度”说法,实则是伊朗军方对当前安全形势的判断——他们坚信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伊朗的这种危机感,源于半年前那场改变中东格局的短暂冲突。

02 十二日战争,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回顾2025年6月13日至24日的那十二天,以色列与伊朗卷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空袭战,甚至美国也直接参与空袭了伊朗3处核设施,将冲突推向顶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停火后三方都宣称自己“赢了”。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取得“历史性胜利”,清除了伊朗“制造核武器能力和2万枚弹道导弹”对以方生存构成的“毁灭性威胁”。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祝贺伊朗“团结一致,取得了对以色列和美国的胜利”。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美方空袭“彻底清除”了伊朗核设施,是“巨大胜利”。
然而,剥开这些“胜利”的华丽外衣,现实可能更为骨感。
对于以色列而言,尽管其领导人声称取得战果,但伊朗核计划并未遭受实质性破坏。根据西方情报评估,该计划的主要研发设施完好无损。
同时,以色列的“铁穹”防导弹系统在与伊朗的攻防战中“神话破灭”。伊朗共向以色列本土发动了22轮远程空袭,不少导弹和无人机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统。

03 网络战场,伊朗的认知战新策略
十二日战争揭示了一个现代战争真相——未来的冲突将在多个维度展开。伊朗在这场冲突中展现出的网络战略演变,尤其值得关注。
美国智库中东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伊朗在冲突期间的网络行动已从孤立的报复性攻击转变为多维度、协调一致的战略行动。
伊朗的网络行动包括报复性网络破坏行动、人工智能驱动的虚假信息传播、利用民用监控系统进行战术侦察、针对反对派支持者的数字报复以及国内数字压制与互联网封锁。
AI,这个全球科技热点,也被伊朗纳入了心理战工具箱。伊朗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并散布虚假信息,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假新闻和合成媒体来打击以色列民众的士气。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伊朗展示了网络行动与动能领域的战术融合能力。他们在军事网络行动中劫持对手民用监控系统进行实时情报收集,使数字工具成为不对称战争中低成本、低风险的力量倍增器。
04 导弹与防空,数字背后的残酷消耗
回到传统军事领域,导弹与防空系统的对抗依然是现代冲突的核心。
《外交政策》杂志披露,在十二日战争中,伊朗的弹道导弹成功突破美以防空系统,击中了军事基地、情报总部、炼油厂及研究中心。
伊朗的反击导致本古里安等机场关闭、以色列经济停摆,以军至少消耗了5亿美元的美制“萨德”拦截弹。尽管以色列审查机构封锁媒体报道,仍有超过4.1万份战争赔偿申请登记在册。
特朗普前顾问史蒂夫·班农都直言,“停火协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拯救以色列”,并承认以方防空系统已接近弹尽粮绝的状态。
然而,导弹消耗并非以色列独有的烦恼。一份分析显示,“美国耗尽了几年生产的和约四分之一的萨德拦截弹库存”以及“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现有SM-3库存。
以色列的箭式拦截弹也据称几乎用尽。这一切还仅仅是为了防御12天内发射的大约500枚导弹。如果面对每天500枚,甚至四倍于此的导弹攻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05 战后重整,暗流涌动的中东
当前的中东,正处于一场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
伊朗正在快速重建其军事实力。卫星 imagery 显示,仅在十二日战争结束三个月后,伊朗就在迅速重建被以色列瞄准的场地。
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最近宣称,“我们的导弹力量今天远远超过十二日战争时期”。更有伊朗官员告诉国际危机组织,导弹工厂正在24小时工作,目标是能够一次发射2000枚导弹,以压倒以色列的防空系统。
与此同时,以色列面临多线作战的威胁。报告表明,哈马斯和真主党都拒绝屈服和解除武装。也门的胡塞武装虽被削弱,但实力仍在。
以色列情报官员最近告诉议会委员会,真主党重新武装的速度比以色列国防军轰炸的速度还要快。
加沙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哈马斯已重新确立了对约50%地区政治和军事控制,而以色列国防军已从这些地区撤出。
06 未来冲突,不可避免的对抗?
面对这种局面,以色列和伊朗似乎都在为下一轮冲突做准备。
一方面,伊朗正在迅速恢复其弹道导弹生产能力。欧洲情报机构发现,从9月底开始,中国向伊朗运送了2000吨高氯酸钠(固体燃料生产的关键前体),足以生产约500枚导弹。
另一方面,以色列也面临严峻选择。有分析认为,“以色列不能让伊朗重建其武库。耶路撒冷等待再次打击的时间越长,德黑兰的报复带来的危险就越大”。
军备竞赛的背后,是双方对自身安全环境的深层忧虑。
对以色列而言,尽管其在十二日战争中展现出出色的情报能力——能够精准定位并击毙伊朗两名最高军事领导人——但伊朗导弹攻击造成的破坏仍然巨大。
对伊朗而言,尽管其官方宣称取得胜利,但627人死亡、4870人伤亡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卫星图像显示,伊朗人在战争结束后仅三个月就开始重建被炸的导弹生产基地。德黑兰的官方声明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的导弹力量今天远远超过十二日战争时期”。
而以色列方面,面对真主党比重建速度超过自己轰炸速度的困境,以及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重新控制一半领土的现状,同样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一轮冲突。
当下中东的和平,仿佛只是两场风暴之间短暂的宁静。